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三章 教堂 (第1/2页)
俄国使团千里迢迢,终于进入了这座世界第一大城,北京城。在北京城内,他们享受到了即便是他们的沙皇彼得一世也不曾享受过的他国优待。 达夫打开门,深深吸了一口早晨的新鲜空气。说实话,自从俄国兴建工业区以来,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早晨的第一口新鲜空气没有办法和北京相比。此时的北京也还不是后世的北京,蒙古草原还没有因垦殖而沙化严重,北京依旧还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 清朝虽然是关外来的蛮夷野人之流,但是经过中原千年文化的熏陶,礼仪规矩也是大了很多。达夫要想见到清国康熙皇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的钦天监和礼部衙门正在协商选择黄道吉日。 俄国使团所有人员都是西方面孔,因此负责管理他们的理藩院官员极力请求他们避免外出,达夫同意了对方的要求。但是作为使团的核心成员,他们也要求参观这座城市的权利。理藩院和礼部衙门协商多日,但是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却又不小,到时候出了什么差错谁也担待不起。最后写了一份奏折呈递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以“罗刹天寒地冻,不识中原物华天宝”为由,想着让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家伙见识一下中原的富庶繁华,不再敢起争斗之心,于是“准其所请”,还特批纹银百两,作为他们参观后购买物品.吃喝玩乐的费用。 于是俄国使团其他成员继续留在理藩院安排的住所,其他的核心成员却是在一位礼部衙门安排的官员和理藩院提供的几十名士兵的保护下,参观这座城市。 俄国使团也从未到过东方,现在的交通通讯手段依旧落后,许多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概念甚至依旧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除却清国丰富多彩的商品充斥西方市场,它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习俗等等许多方面,尚不为西方人所了解。 正因为不太了解这个国家,使团在这里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好在礼部官员也是见怪不怪了。 看到使团依旧兴致勃勃地想要登长城,礼部官员顿时大感头痛,所谓望山跑死马,长城在这里看着像是小小的一条线,走起来可是累死人,到时候可能要宿营在外了。为了把这些罗刹人的心思拉过来,他对达夫说道:“我们这里还有教堂,贵使想不想看一看,参拜一下上帝?” 翻译当然不能够说是“参拜上帝”,而是说成“做礼拜”。俄国使团显得很高兴,不想在这里也有上帝的光辉照耀,因此决定跟随对方前去。 礼部官员于是带领他们前去位于宣武门附近的南堂。这座被命名为“南堂”的教堂,历史同样坎坷。 南堂最先的建造者是明朝时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是绘制了《坤舆万国图》的那位。当时北京城内天主教的信仰者很少,教友捐献的资金也很少,他因资金有限,所以教堂规模很小。之后李自成进京,乱兵四处掠夺,再之后的清兵入关,这座小教堂的命运也就颇为坎坷。不过因为新的传教士汤若望受到清廷重用,因此这座教堂重新修缮扩建。后来汤若望被人弹劾入狱,冤屈而死,这座教堂也就不可避免的落入衰败。再之后康熙皇帝将汤若望平反昭雪,于是朝廷拨款再一次的修建了这座教堂。 而俄国使团所看到的就是康熙皇帝重新修建的教堂。虽然俄国是信奉东正教的,跟天主教不是一路的。但是毕竟都是上帝的子民,身处异国他乡遇到教友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南堂此时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天主教堂,因此来到这里做弥撒的西方人也是颇多的。俄国使团到来的事情也是引起一阵轰动的,因此这里的西方人也俱都了解对方是沙皇俄国来的使团。 昨晚弥撒,唱完赞美诗,也听完了主的福音,达夫和其他的成员继续留在教堂里。在北京城内的教堂除了聆听上帝的教诲,给予宗教上信仰上的慰藉,同样也是西方人在这里举行合法集会的地方。 在其他地方可是没有办法一下子集中这么多的西方人,就算你有这个财力把足够的人找来。想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清朝政府,也会担心你在密谋什么的。他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教训。 在教堂里就可以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顾虑,大家彼此交流信息,获取国内国外的消息。还可以托人传递家信,等等。达夫一行人也是各自找到朋友相互聊了起来。 达夫聊得很欢畅,从这些常年旅居清国的欧洲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