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4 熬鹰的胖子(求推荐) (第1/2页)
“玉菩萨,玉观音,佛珠,居然还有泰国佛牌……” 回到店里的陈凡,看着卢健给自己捎回来的这一堆东西,心里很是无语,这小子眼力不行,这品位也太一般了,在寺庙边上做游客生意做多了,带回来的东西,个个都和菩萨有关系。 倒不是菩萨不好,民间这种题材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喜欢。 而且,古玩圈买卖菩萨这种元素的物件,都不能说是买,只能说是“请”,哪怕再便宜,再不值钱,都得是客客气气说是“请”回去,但是清一水这种物件,在古玩街这地方,实在有些不合适,陈凡自己也不是方丈,不能顺便给人开个光不是? 不过卢健一片好心,还交代了慢慢卖,卖完再给钱,陈凡也只能先拭擦了一遍,把诸位菩萨们好好请到了店里。 已经是傍晚十分,古玩街正是人流的高峰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在廖家那出了风头,被玩家们收到了消息,还是真因为菩萨们保佑,今天店里的生意,似乎要比往常好上一些,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居然也还卖了几样东西,不过都是便宜玩意,脱手也只能赚个几百一千的。 就这么几百一千的,也让陈凡信心大涨,起码一步一步往好的方向走了不是?只要能看到希望,自己就肯定能把这店子盘活了。 今天碰到唐姗姗和刘胜才,陈凡虽然不至于被这两人打击到,但是说到底,还是让他觉得,这世道要活得好,要有尊严,钱还是必须得赶紧赚,别的不说,下次还碰到刘胜才,吴爱萍这种人,自己也可以少听些闲话。 如今陈凡手里,可是已经有两个花钱买回来的物件了,只是到底是打眼还是捡漏了,他自己至今还没有底,趁人没那么多的时候,陈凡便把卢健送过来的那两本书《画史》和《墨谈》,细细翻看了起来。 至于另外那瓷葫芦瓶,因为舍不得经常透视消耗掉雾气,所以拿回来陈凡也没有再看,他还是决定先弄清楚那砚台的来龙去脉,再来查这瓷瓶为什么里面会看到画作。 “国画起源于象形字,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 陈凡一边看着那本《国画史》,一边悉悉索索在小本子上记录着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这是他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什么东西抄一遍,总能加深不少印象。 《国画史》不算厚,一共也就三百多页,不过里面信息量巨大,从书画同源一直讲到了近现代风格的发展,洋洋洒洒把有关“画”的东西都说了个通遍,让陈凡看得啧啧称奇。 另外一本《墨谈》主要是讲的画家们的风格,手法,发展和轶事,趣味性倒是比刚才那一本要强了很多,也有不少带有八卦性质的东西。 甚至连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这书都用了整整两页来专门描述,什么钱谦益带领文武百官下跪迎清兵进城,到柳如是跳河殉国,最后被钱谦益家人逼死,事无巨细都一一有记录。 “画家张善子自幼好学,性情刚毅,童年从母习画,稍长游侠仗义,广交友人。1925年他身在仕途,因其父张怀忠在松江逝世,乃辞去一切职务,到SH奔丧,并与弟张大千磋商弃政专攻书画,以笔墨为生。” 看到近代画坛介绍的这一段,陈凡不由得一个机灵,在介绍张子善这一页上,一下瞄见了“大风堂”三个字。 “张大千生性好动,聪明颖慧,读书习画,审视景点过目不忘,闻兄长决心不做官,欣喜之极,便共议画室名称。 张善子一向崇敬由亭长起事,后统一天下的刘邦,尤对其《大风歌》之“大风”二字感兴趣;而张大千素来敬仰清初大画家张大风在诗词歌赋上造诣良深,山水、人物、花鸟、肖像、金石诸艺无所不精,这一见解亦包括了“大风”二字在其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