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_第二百零二章 渭水两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二章 渭水两岸 (第2/2页)

都散去吧,请各归本职,照常署理公事。萧公、封公、李君羡,还有玄龄、如晦,你们随朕到阵前走一回。”

    李世民不带仪仗,从宫中上马出了玄武门。他们六骑行在最前,背后仅带领玄甲士五百骑。

    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看到那里的将士向自己跪伏行礼。

    他抬头看了一眼城楼上的玄武门三个大字,回思不久以前在此门后发生的事情,心内不由得百感交集。

    他眼睛有些湿润,遂一挥马鞭猛叩马腹,队伍很快加速了前进的步伐,从城内一驰而过,疾速冲出了开远门。

    田野上正是秋熟的季节,黄色的粟米秆、红色的黍米秆横躺在田间,其枝秆上的穗已被农夫剪下,脱粒贮藏。

    田间还有许多忙碌的人影,他们要将粟米秆和黍米秆收集到一起,以为冬用薪柴。

    一些人开始深耕晒垡,再耕耙收墒,以备播种冬麦。

    李世民指点着田间对萧瑀说:“萧公你看,百姓刚刚收获,若是颉利纵兵大掠,百姓就会缺粮无食。”

    萧瑀忧心地说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此战一开打,这里的百姓就要遭殃了。”

    “不错,不误农时为百姓之根本。我刚刚即位,又岂能兴兵使生灵涂炭。”李世民道。

    “然则陛下调兵甚急,已经摆好了决战的架势,臣观此战不可免。”萧瑀道

    接着他又说:“陛下,你仅带这数百骑与颉利相对,是不是过于轻率了陛下以万乘之躯涉此凶险之地,还是慎重一些最好。”

    李世民摇头道:“不妨,这里是京畿之地,不是他颉利的地盘,即使遭遇不测,放手一搏,我也有胜算。萧公,你已随我多日,我岂是逞一时之勇的匹夫?”

    身后的封德彝等人见李世民如胜券在握,虽知他是一位谋虑周全之人,然颉利大兵压境,以这区区数百人前去相抗,打破脑袋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何妙计,心中的疑惑一时难释。

    群马一路向京城西北方向疾驰,很快就过了汉长安故城,接下来便是秦咸阳城。再向前,即是水波荡漾的渭水。秋阳下,渭水如一条黄带缓缓东流。

    这条河流见证了沿岸的历史。渭水在秦朝时穿咸阳而过,如今已经移至咸阳旧址之北了。

    李世民骑在马上无心想这些掌故,在清晨的阳光中,他披着一身金色的盔甲,提着长槊和房玄龄等六骑沿着渭水缓缓前行,他们身后带着五百名骑兵,长安城下几十里都飘扬着大唐的旗帜,气势颇为壮观。

    突然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渭水河上,这里的河面上原来搭有一座木桥,唐军撤退到这里的时候一把火烧掉了,水中还残留着黑黑的桥桩。

    李世民停马向北岸望去,只见那面旗幡猎猎,突厥兵马已经凭地势扎下了许多帐篷。

    李世民稍一凝神,转头道:“如晦,你派两个人涉水过去,通知颉利和突利过来,我们隔水对话。”

    一匹马飞驰而来,一名小校浑身汗水地跳下马,在李世民面前跪倒报告,我两路大军已经和敌骑接触,正在准备开战。

    李世民对小校说道:“去告诉他们,全长安的百姓,不,全大唐的百姓都看着他们呢,一定要狠狠地打!”小校上马,一挥鞭,匆匆离去。

    渭水并不算深,两名甲士涉水过去,最深处仅及脖项,只不过水流甚急。

    两人张开臂膀奋力划水,斜斜地到了下游一里处方才登岸。

    封德彝在马上向左右观看了一阵,并不见唐军踪影,忧心地说道:“陛下,颉利系豺狼之人,若无势相迫,愈益猖狂。他若见我们仅有这数百人,万一他大驱兵马,我们岂不束手就擒?”

    李世民道:“他不敢!我扣下执失思力不令其归,就表明了我的态度。如今两国正面相对,我朝又非无实力,在此京畿之地,颉利不一定会冒险与我大战的。你们尽可放心,我自有主意,呆会儿你们听了我和颉利之语就知端的。”

    杜如晦道:“敬德退过渭水之后,臣已令他收缩兵马隐于山中,现在也正带兵向这边运动。有了这三支兵马,谅颉利不敢妄动。”

    李世民道:“对呀,当初诸葛亮摆空城计,看似无险,其实也是行险。这样的事儿,若非实出无奈,万不可效法。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我们的这一出戏正是为此。我以前也好孤身冒险,想起来那也是年轻气盛。今后这样的事儿,轻易不会再做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