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_第二百九十八章 削减封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八章 削减封王 (第1/2页)

    正月初三,赵弘智上书李世民奏请削减太上皇分封的诸王的权力和财富。权力回收,是为了加强治权,收回财富,是为了增强国力。

    李世民与赵弘智对坐,李世民心情似乎并不轻松:“赵弘智,你的奏章我看了。削减封王的事我也一直在想,可你说的办法也太草率了。”

    “陛下,如何削减封王事小,甚至是否削减封王也不是什么大事。”赵弘智道。

    李世民冷笑道:“这些要不是大事,你给我上奏章干什么?”

    “事情的关键在于,陛下是想做一个明君,还是一个暗君?”赵弘智说。

    李世民脸色大变:“赵弘智,你到底要说什么?”

    “我要说的就是,陛下是想做一个明君,还是一个暗君?”赵弘智神色依旧,淡淡地答道。

    李世民终于掩饰不住自己的不耐烦,站起,在殿内快步走着,然后突然转回头来对着赵弘智大声道:“我们现在在商讨削减封王的事,不是议论我做皇帝的得失。”

    “陛下难道不明白?这个问题不回答,我看也没必要再讨论削减封王的事了。”赵弘智道。

    李世民很是烦恼地说:“好,那你告诉我,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

    赵弘智一副悠然自得、慢条斯理的样子,和焦躁的李世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慢条斯:“明君,兼听者也,暗君,偏信者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你说偏信则暗是吗?那我问你,我为什么要听你一个人的,我这难道不是偏信吗?”

    赵弘智眼睛一亮,显然他已经达到了目的:“臣正是此意。既然陛下以为削减封王是大事,就不该只和臣一人商讨此事。”

    李世民扭头对身边的宦官说道:“把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他们都叫来。”

    赵弘智摇头道:“陛下又错了。”

    李世民苦笑不得:“我怎么又错了?”

    “房玄龄、长孙无忌心里怎么想,陛下心里早就清楚了,叫来也无非只能商量些无关痛痒的细节。”赵弘智说。

    李世民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兼听,不是只听顺耳的话。那些反对削减封王的老臣怎么想,陛下也该听听。”赵弘智说。

    李世民哼了一声道:“你真当朕没有想过吗?听他们的话,只能动摇朕削减封王的决心。听了有什么用?”

    赵弘智道:“不听他们的话,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的难度,怎么能知道削减封王带来的后果。这些都不弄清楚,就开始削减封王,恐怕陛下也太一厢情愿了吧。”

    “削减封王的后果和难度,朕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李世民说。

    赵弘智摇头道:“恐怕没有陛下想的那么简单,不听听那些受此事波及的人的想法,怎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

    李世民点头道:“好吧,那你说,我该听谁的意见?”

    “臣身为谏议大夫,权责也就到这里了。具体的事,臣看陛下还是去找房玄龄他们商量吧。”赵弘智说。

    李世民想了想道:“看来朕得任命你为参与朝政。有了参与朝政这个职位,你说话就比现在更方便了吧?”

    赵弘智作揖道:“臣在此谢过陛下。”

    赵弘智走后李世民召来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

    房玄龄道:“陛下真的下决心了吗?”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决心,朕早就下了,只是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朕也怕如果突然宣布削减封王,必定引起朝野的动荡。万一这些人和李艺一样倒向李承明就麻烦了。”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是不是已经有了什么想法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我想,第一步是要并州为道,将大唐天下合并为十道。这一步走好了,下一步就好说了。”

    房玄龄惊诧地说:“十道?”

    李世民问:“怎么了?”

    长孙无忌皱着眉头道:“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世民无奈地叹了口气:“不能再多了。”

    次日,显德殿上,宣旨官大声宣旨:“圣旨,大唐皇帝命大加并省合道,因山川形便,分大唐为十道:一、关内;二、河南;三、河东;四、河北;五、山南;六、陇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剑南;十、岭南。”

    大殿中群臣议论纷纷。

    李世民道:“户部算了一笔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