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削减封王 (第2/2页)
大唐现在有几十个郡王,有封土,有人口十几万,他们的僚属借着郡王的势力,侵犯州县,势力不可小视。今天,诸位来议论。” 裴寂道:“武德年间,封王无数,那是因为隋朝的教训,恐怕一旦发生不测。封王因为是朝廷封的,他们会出来屏藩朝廷。” 房玄龄反驳道:“晋时何尝不是如此,到头来,反是这些封王葬送了江山。户部的奏章已经都看过了。诸位都从隋朝过来,有目共睹。” 萧瑀道:“封王各有不同。有的是赐姓封王,有的是立功封王,有的是太上皇的族亲,不过大多还是当初打天下,为了笼络人心而封的。他们的僚属有没有侵犯州县,罪过到底有多严重,要分辨具体,才好对症下药。” 杜如晦道:“陛下,臣以为,今天的议论主要是要不要处置,还未到如何处置的地步。” “我看要不要的话题已经没必要再议论。朝廷已经无力再负担这些封王。我看不如直接商议怎么处置,也能免去很多麻烦。”赵弘智说。 许多大臣听到魏征的话,都面带愠色。陈叔达更是开口喝斥道:“赵弘智,你个建成余孽,竟敢教唆皇上如此行事。我看你是想天下大乱,给楚贼以可乘之机吧!” 赵弘智轻蔑地笑了笑,转过头去,不予理会。 李世民摆摆手道:“大家同朝为官,今日只管议论,不谈其它。当年隋炀帝只听虞世基的,谁的话都不听,结果是丢了天下。诸位不要当无口君子。朕请大家畅所欲言。”
萧瑀受到鼓励大胆开口道:“阳关道,独木桥,为何单单是削减封王?汉景帝时采用晁错主张,坚决削藩,结果闹出七国之乱。其实,太上皇封王根本不能与汉的藩国相提并论。朝廷与封王争利,不足为论,负担,也不足为论。” 房玄龄道:“若论负担,无疑负担得起。臣以为要议论的是,现在天下初定,民间没有积累,要想增强朝廷的实力,又不增加百姓负担,只有削减封王。封王过滥,上不利朝廷,下不利百姓。” 裴寂道:“孟子说:何必曰利,仁义而已。堂堂新朝,何必曰利。那天陛下不是很以赵弘智所言的仁义为意吗?” 房玄龄道:“孟子不曰利,不是无利可说,而是重视大利。仁义者何谓,到头来还是为天下大利。孟子不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封王是君吗?不是!是社稷吗?也不是!大唐新朝,北有强敌,内有隐患,富国强民,就是天下大利所在,就是仁义所在。封王让出可让之利,何以是不仁义啊?” 裴寂张了张嘴,又咽了一下,无言以对。 封德彝点头道:“裴相的话是没有错,汉初,萧何修建未央宫,高大壮丽,汉高祖认为过于华丽近于秦朝的奢靡,萧何说,非壮丽不足以显示天子威严。高祖欣然接受。天子者,天命所在,该有的还得要有。封王属于皇室,在待遇上有所特别,实在是天命的恩德,如果削减,有损陛下天威。” 李世民也点头道:“右仆射所言,值得深思。” 赵弘智道:“陛下,刚才右仆射的话让我想起一些事来。隋炀帝为了让高昌王和西域各酋长对隋朝肃然起敬,在洛阳接见他们的时候,竟然用丝绸包裹街树,人们到市场上可以任取而不必付钱。但凡明事理的人,都知道那是虚假。臣以为,自尊不可以没有,没有,与禽兽无异,也不足以尊敬宾客。但自尊过甚,恐为人耻笑。” 李世民一边听着赵弘智的话,一边默默点头赞许:“谏议大夫所言极是。以今日而言,皇室宫殿,已超过汉高祖,至于封王待遇,多一点少一点也不牵涉天子形象。前两天,谏议大夫还告诫我,设天子以为天下也,非设天下以为天子也。也就是说,天子是为天下设置的,而天下不是为天子一人设置的。现在的要务,是封王待遇与国力不相称。” “陛下三思啊,此举一出天下震动,得益的只会是伪太子李承明和李孝常这些叛逆和那些心怀不轨的宵小之辈。”陈叔达说道。 李世民笑了笑道:“陈相所言朕也想过,不过我们大唐的封王与汉晋不同,诸王护卫不过千人。地方府兵他们也并不能掌握,而且削减封王得益的是他们封地的百姓,只要我们举止得当,应该不会有大麻烦。” 裴寂等武德老臣子见李世民决心已下,便都不在言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