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争论 (第3/3页)
来的那些科技知识,在刚开始应用的时候尚需自己讲解一二,然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宋朝自会有各类人才将其不断完善。所有的这些,大大出乎李不伟的意料,他原以为自己要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为大宋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看来,如今的宋朝人才济济,只要朝庭大力支持,保不定还会搞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事情呢。
李不伟兴趣顿起,将工房内的每个货架上的零件全部看了一遍,发现这些工件大多是轴承、齿轮、轴套、连接件、密封件。根据这些零件的规格说明,大部分是为自行火炮、机关弩、以及兵马辎重准备的。至于一些更大型的轴承与密封件,显然是为蒸汽机船设计的。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而准备的。 待走到一个标有“动力”的货架旁,李不伟更是兴奋难耐。这架子上摆了一台小型的蒸汽机,看其样子,像极了机关弩上面使用的那种蒸汽机,然而其精细程度又提高了不少。另外还有一台更小些的机器,李不伟却看得不甚明白。 范东来道:“大人,其实这是一个轴流机的模型,也是大人以前说的汽轮机。这台机器目前只有三台,全部是由机床车间制造的。大人眼前这台是完成品,只有一级叶片,将用到小型发电机上进行测试。至于另外两台,仍然在实验室里摆着,此时已有十多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出更合理的设计与改进。” 汽轮机,又称蒸汽透平,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成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主要用作发电用的原动机,也可直接驱动各种泵、风机、压缩机和船舶螺旋桨等。利用流体冲击叶轮转动而产生动力的发动机,按流体的不同而分为汽轮机,燃气轮机和水轮机。皇家实验室的那台大型水轮发电机,其实也算是一种涡轮机,不过眼前这台机器,却是用蒸汽作为动力的。 在决定制造蒸汽机的时候,李不伟也曾想过,既然汽轮机的热效率更高,转速也更快,为何不直接制造汽轮机呢?然而当他看到汽轮机的原理与零件图时,顿时萌生了退却之意。汽轮机原理虽然看似简单,但零件却是不少。一个简单的二级汽轮机,零件总数已有一百多个,而且相比蒸汽机而言,汽轮机的精度要求更高。在当时还没有车床的情况下,想要制造出汽轮机,当真是难于登天。 如今既然有了电机驱动的各类机床,而且铸造水平又有了大幅改进,要制造出简单的汽轮机倒也不是难事。然而李不伟仍旧觉得,汽轮机的制造不是那么简单的,虽然眼下已有了三台样本,但要制造出能够用于船只或机车的汽轮机,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李不伟想得没错,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此为后话。 一天视察下来,已是傍晚时分,眼看着临安附近的工厂运行得极为顺利,李不伟已想得更远了。虽然大宋已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然而各家主要的工厂与实验室,仍然集中在临安附近,最远也就是兰溪了。而兰溪之所以成为第二个选择,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他上次去兰溪考察过一次缘故。 工厂的选址,一是当地资源丰富,二是交通便利,三是地理环境与气候适宜,这才能聚集的大批人才。看来,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战争全面展开之前,再选择一处作为工业区。 回到家中,李不伟命人将车上的箱子搬进屋内,然后打开箱子,将里面的物事一一摆在桌上,仔细地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他伸手拿起其中一件东西。这是一个长约六厘米,直径约四厘米的圆柱体。这圆柱体上开了一些长方形的孔,末端又伸出两根铜制的接头,中间还穿了一根光亮的铁轴,竟然是一个小型的直流电机! 对于小型电机,李不伟以前曾接触过不少。用于RC竞赛的各类540或380有刷电机,以及一些国产的精口无刷电机与电调,李不伟也曾有过几只。这些电机的体积并不是很大,甚至一只手便可以抓住七八只。然而眼前这台电机约两三公斤重,就是与后世的鼓风机马达相比,其体积也要大上许多。然而这的确又是大宋朝的第一批微型电机。 “又是比试……不过比一下也好,倘若石仲秋输急了,在模型机车上率先使用了汽轮机,说不定又会引发一次技术革新呢。这场争论应该还算是件好事。”李不伟自言自语地说着,浑然不觉周依依端着一杯茶走了进来。 “咦?不伟哥哥,这好像是一只小电机啊。”周依依讶然道。李不伟笑道:“依依眼光不错,竟然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正是一只小电机。我还在想,这电机用来干什么好呢?做个电风扇如何?” 周依依摇头道:“夏天最热的时间只有二十多天,一时也用不着风扇。只可惜这电机小了些,否则装在自行车上,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电动自行车?好想法!”李不伟赞道。“不过眼前这只小电机,显然是不行的,得想个办法用到其它地方,否则可惜……” 二人漫无边际地聊着,李不伟只觉得惬意之极。只要待在家里,哪怕仅仅是与周依依随便说上两句,他心里也感觉十分踏实。 只是今天,李不伟还有一件事搁在心里。今日与范东来的一席话之后,他已清楚地知道,如今的各家工厂,除了制造必要的机械零件之外,更多的精力却是放在机关弩、炮弹、以及盔甲与兵器的制造上。纺纱机与织布机日夜不停,新产出的一批缝纫机也派上了大用场,然而缝制的却都是军装与军靴。各种成品油如汽油、柴油、煤油也大量屯积,估计是为了战时的需要。至于火yao,更是在全国各地加紧制造,然后集中运往沿江一线。 李不伟已隐隐觉得,皇帝召自己明日入宫相见,十有八九是为了战前准备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