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流_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九十章 归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九十章 归朝 (第1/2页)

    第九十章归朝

    普天之下。山野海泽,同声欢呼!

    淮西用兵凡六年,耗资无数,国库竭尽,将士伤亡数十万,战火绵延千里,今一朝得胜,尽荡逆寇,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人们有这样一种隐约的预感:淮西既定,那么成德、淄青二镇的割据也不会长久了。国家正在中兴中,甚至可以恢复到周庄宗那个全盛的华丽时代。

    天子、百官、黎民都为这个快要到来的事实而激动不已。

    确实,朝廷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淮西数州而已,它获得是中央失去已久的威望和对全天下的强大震慑力,收复成德等地,应该是早晚的事,因此,淮西胜利的所有意义可以归结为一点:朝廷依旧是权威的朝廷。

    普天同庆,所有人都应该欢呼。

    连待罪边陲的前顾命大臣钱伯芳、李景俭也不例外。他们一个被流放岭南荒州,一个被贬谪北庭寒县。

    在当年的十一月份,吴元济在长安人头落地后。钱伯芳写了,李景俭写了,来歌咏这个伟大的胜利。

    虽然,据说李景俭的是请人代写的。

    武元宗的行军右司马是李弘楚,他也是帝国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早在大宗年间,他就因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风而名噪当时。

    他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样显示出了大手笔,为朝廷纪功,为千秋万代立法式。

    李弘楚花了一个月时间撰写了一文,进献天子。慧帝赞赏之余,即命刻石于蔡州紫极宫。

    勒石立碑,动流千百年,固不可不慎重,李弘楚并没有忘记这一点。所以他历时旬月,耗尽心血,才得以完成。

    然而就是这样,由他这位可称海内第一碑文大家所撰文的“平淮碑”,却仅仅在蔡州耸立了不到一年,就又被朝廷下令磨去。

    但谁都不可能预测到未来,至少李弘楚和他的上司武元宗在当时没有认识到。他们当时还沉浸在繁杂的后续事务中,淮西虽然平定,但一些善后之事,刻不容缓。

    首先,淮西军十余万归降将士的安抚,就是个大问题。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再起战火是很可能的事情。

    其次。平定淮西后,各军无所战事,军纪不禁懈怠,士卒精力没有地方发泄,很容易发生危害地方的sao乱。因此,整顿安抚各军,也是当务之急。

    最后,就是吴元济的问题。淮西大将董重质虽不得已下绑缚吴元济归降,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希望朝廷能免除吴元济一死。

    这个条件,乍看不禁让人感叹董重质的重情重义,虽然,他是绑了主子投降,但是,其时的情况也没有给他更好的选择,当时的淮西已到了穷途末路、指日可下的地步,董重质如果要死战到底,那就是拿自己部下的性命开玩笑,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因此,董重质只有及早投降,才能保全众人的身家性命。而他在归降后,竭力要求朝廷给吴元济留一条活命。也颇让人感慨。

    可是武元宗等人不作此想,董重质的要求,很显然是拿吴元济来试探朝廷对降将的态度。如果朝廷连吴元济这个首逆都能网开一面,那么如董重质之流,自然可以心无顾忌,老老实实地归附王化,做朝廷的统兵将领。

    而如果朝廷不答应这个要求,董重质等人,恐怕绝对寝食难安,那么对于淮西的稳定局面,就是一种重大隐患。

    武元宗将自己的想法,禀明朝廷,希望能暂时保留吴元济的性命,事实上,吴元济并不是非杀不可,此人因残酷好杀,在淮西军中声望极低,留下他一条性命,无关大局。

    起先,朝廷也允准了这个要求,慧帝还亲派中使赐诏,允许免吴元济死罪。

    这种宽宏大量的做法,立马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淮西人心渐定,武元宗的后续工作也得以很快完成。

    五月,武元宗归朝,回到长安时,慧帝亲自来到朱雀门外迎接,武元宗急忙跪下来。急切道,不可为臣乱天下法。

    武元宗以平定淮西之功,一时声誉无两。天子特加他“开府仪同三司”、“崇玄馆大学士”、,授爵“齐国公”,又让他担任老臣高爽致仕后空出来的“右相”,与左相窦刚共秉朝政。

    应该说,这时的慧帝对武元宗可以称得上是信任有加,这个忠直之臣寄托着他扫清权官、恢复天子威严的理想。

    可是,武元宗不仅没有达到天子制约窦刚的目的,还很快做了一些让慧帝非常不痛快的事。

    武元宗做了宰相后,很快就发挥了他雷厉风行、注重效率的行事风格,就在他正式被任命为右相后的第二天,就惩办了大贵族大贪官武应实,撤销其京兆尹职务,贬为通州长史。

    武应实是周朝皇族,袭封道王,专横残暴。黄龙年间,关中大旱,粮田大面积颗粒无收,他却大肆虚报产量,强迫农民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