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流_人物篇 第十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物篇 第十五章 (第2/3页)

就在“强出头”三个字上。他傻乎乎地作了别人互相争斗的打手,不管谁胜谁负,打手从来没有好下场。

    这一次。李景俭终于学乖了,他认识到政治斗争实在是凶险万分的事情,这种事情最好不要沾手,任凭别人划阵营、分派别,明争暗斗,自己只要坚持一个真理:哪派都讨好,闷声发大财,谁也不得罪。

    但是,除了这些政治厮杀外,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必须施以报复,当然,其中的手段要分外讲究,最好是收拾了对方还不让对方察觉。

    李景俭首先报复的人就是落井下石的李崇德,李崇德是当时正和武澄宇集团激斗的萧嵩、王博派系的人,他巧妙地利用了两派的矛盾,挑拨离间,唆使俞平伯攻击李崇德,并暗中为俞平伯罗织了李崇德的很多罪名,结果李崇德下狱,不久后,俞平伯迫其自杀。

    李景俭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最高领导—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嫔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到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景俭“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李景俭得到了肃宗皇帝的信任,尤其是大宗朝后期,肃宗暴虐成性,往往因一些小事而对臣下降罪,而李景俭往往能体会上意,皇帝的心意还没有说出口,李景俭已经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让肃宗更是对他另眼相看,视他为自己的腹臣。

    李景俭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朝中百官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户部郎中、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位。黄龙元年,慧帝即位后,李景俭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坐上宰相之位,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

    当时窦刚为中书令,卢士琼为侍中,李景俭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窦刚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景俭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窦刚大权在握,李景俭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景俭从不敢公开反对窦刚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阶,挑拨离间,制造窦刚和卢士琼以及君臣间的矛盾。

    天复二年的时候,李景俭主持的“经济政策”饱受批评,被撤销了参知政事的宰相职务,其时,钱伯芳案暴露出了“盐铁署”的种种不法行为,李景俭身为最高负责人,难逃其咎,遂被贬为鄯州长史。

    李景俭再一次被贬官,他的那些野心和**没有消失,他在北庭的风雪严寒中默默等待着,机会终于在天复五年810年来到。扬钜叛国案,震惊天下,李景俭知道,他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本书有关李景俭的情节:

    1,维州事件:李景俭因左右逢源之术,坐山观虎斗而得到渔利:

    原文:维州事件不仅直接导致太后党的衰落,其后也牵连了众多中枢官员,几十名大臣或左迁被贬或削职降罪。主张和议虽是政事堂会议通过,但窦刚身为首席宰辅,无法逃脱领导责任,原宰相制度中,当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从此事件后,窦刚不得不让出这份殊荣,改为诸位相公轮流执笔,窦派声势大损。

    最大的得益者,当算是“侍中”卢士琼。随着大批重要官员的获罪和致仕,窦刚也以丢卒保帅的魄力避免了自己集团的伤筋动骨,一些把持的重要位置不得不让出,卢派党羽趁机占据其位,许多要职被卢士琼集团和落井下石的“李猫”李景俭故旧亲信瓜分。

    2,贪官归登来正是因为投靠了李景俭而发达:

    原文:归本为长安城净善寺一名僧人,因做得几首华丽小诗,为当时的宰相王博赏识,归登来倒也机灵,立刻留发还俗,紧抱上宰相公的大腿,被提拔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这份工作虽在中枢显赫之地,但却没什么实权,干了几年,他见王老头不再提拔自己,于是立马投靠了“参知政事”李景俭,靠着“献媚邀宠”,当上了尚书都省的郎中之位,这是五品之官,已经算是可以穿绯衣的朝廷中级官员了。这也符合李景俭一贯的手段:他敛财从来不抛头露面,而是指使一些如归登来这也的人来为自己谋取财货。

    3,“盐税专卖法”出台,因谭孝移的病逝,李景俭成为负责人:

    4,丁晋的老上司—宇文成和李景俭之家发生的矛盾:归根结底一句话:为权利而起的争斗。

    原文:由于现任的“太常寺卿”年老多病,宇文成这个少卿实际上成了主持太常寺工作的“第一把手”。但是新盐政改革后,“门下侍郎”加“参知政事”、“检校户部尚书”李景俭,开始负责全国的经济工作,为了加强对经济各部门的了解和控制,他上书让朝廷任命了一位户部的属下担任“兼太常寺少卿”的职位。

    虽是兼职,但这个人被赋予的权利却越来越大,不断挑战宇文成的权威,这还罢了,问题是他所施行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和宇文成的原则有很矛盾的冲突,一个部门有了两个大领导,可想而知混乱情况。

    5,淮西出兵之争:李景俭原为主和派,后看主战派势大,立马改弦更张:

    原文:以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景俭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帝国财政枯竭,国力已不堪承受一场战争,朝廷应该正好趁淮西镇内乱的时候,巩固国本,而不是擅动干戈。

    这一部分从国家财政考虑的官员,以李景俭、杜黄裳为主,他们两人是主持经济工作的长官,虽然这一段时间互相之间颇有摩擦,但他们是最清楚帝国财务状况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