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禁蛊令 (第2/2页)
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全带着惊疑的目光看着我们。有几个年纪大的指指点点,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用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李旭在云南土生土长,当地一些民族的语言他是听得懂的。此刻一听那些老人的话,顿时变了脸色:“他们要脱了我们的衣服!” “什么?”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已经有几个壮小伙子上前来动手动脚了! 蒋保民急急掏出手枪,被李旭猛地一把按住,然后,李旭也用对方的语言和人群们大声喊了起来。 顿时,人群静了下来。 李旭深呼吸了一口,继续说着什么,我用询问的眼神望向蒋保民,蒋保民微微摇了摇头,表示他也听不懂这种话。 忽然,人群中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来,拄着拐杖,仔细地看着我们三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问:“你们真是公安?” 李旭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证件给老者看。 老者点了点头,回头吩咐了几句,人群才三三两两散开。我在人群里看见了那个身上有着古怪花纹的男子,进了其中一间草屋。 我心中一动,正要跟上去,老者却示意我们跟他走。我只得把花纹男子的事先放一旁,跟着老者走去。不过,说来也巧,我们去的那间草屋,正是花纹男进的那间屋子!而我们随后竟然得知,他竟然就是这名老者的儿子,叫做则洛。而老者,正是这个小村的村长!! 村长的屋子走近了看,才发现有点特别,不是完全由竹子和茅草扎成的,而是土坯的两层平顶房,铺平的房顶晾晒着粮食,茅草达成的尖尖屋脊摆放着农具和稻谷——但是见鬼的是,这个山谷里哪有田地之类的?
我们在村长的家中坐定,我此刻心中有极多的疑问,简直就要脱口而出了。但是,看李旭此时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倒不便开口了,免得节外生枝,多出了什么事端来。 “请喝茶。”则洛用和他老爹一样生硬的汉语招呼我们道。 我闻了闻面前的清茶,茶色明亮,透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但是里面不见半点茶叶,不知道是什么泡制的。 不过,我可不是专程为喝茶而来的,既然对方也会说汉语,那么看来交流是不成问题了! 于是,我张口便急急问道:“这里是哪里?您会说汉语?” 村长缓缓道:“每一个外人来,都会问这个问题,唉,其实一言难尽啊……至于汉语,自然是因为这个村子里住过汉人的缘故,而我们村子里,几乎什么民族的人都有……这个村子,就是当前被放逐的各族人建成的栖息之地。” “放逐?被谁放逐?”我好奇了起来。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远了一些,是我们先祖们的事情,当时,放逐我祖先们的人,正是大理州鹤庆县的大土司高万松。当然,这些都是几朝几代前的事儿了,告诉你们这些小年轻,你们也不会懂的。”村长叹了一口气。 “大理州……”李旭沉思了片刻,“那是明清两朝的地域划分的叫法,那个高万松,莫非是清朝后期的那个大土司?” 蒋保民愣了愣:“李队,你当地历史课学得不错啊,你这么一说,我是想起来了,是高氏家族是吧?” 我对云南的历史和人文是一窍不通,但是对二人所说的极其感兴趣,便津津有味地听着。 老者看李旭和蒋保民对往日旧闻也有所了解,兴致上来,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从三人断断续续的交谈中,我不时也提出一些疑问,大致搞清楚了这个村子的由来,和我此行追查的蛊术倒是大有关联! 原来,这个所谓的高氏家族,是云南大理州白族的大土司家族。明朝时,朝廷在当地设立鹤庆军民府,任命土司掌管当地司职,管理当地的各族人民——由于历史和民族的纠纷原因,主要是管理当地的白族人民。 高家第一代大土司为高海,传了十几代,到了清代,大土司高彦的官职由“土千夫长”改授成了“土通判”,权力愈发地膨胀,在当地只手遮天。到了民国,高家仍袭鹤庆土通判,传位高云翘、高中亮两位后辈,一共传了二十一代,是云南白族最著名、世袭时间最长的土司家族。 这个家族的历史颇赋传奇色彩,也因为当地的蛊术、巫术等背景而拢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而村长提到的高万松,是其家族中的一位大土司,为人颇为心狠手辣,在大理当地犯下了不少令人发指的惨案。 清光绪年间,举国乱世,战争的烽火也隐隐传到了云南,在乱世之中,自然发生了很多乱事。在这许多事之中,最令人谈之色变的,就是高万松曾经下达过的“禁蛊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