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攻略_第二十八章 我会铸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我会铸炮 (第1/2页)

    当把守关口的兄弟来到聚义厅,将兴县守备马骏来访的消息禀告给罗刚时,罗刚正在会见那些召集来的铁匠。

    听到来人禀报完,罗刚只云淡风清的挥了挥手,“去告诉马骏,今天我身染重疾,不见客。”

    那名兄弟伸了伸舌头,心中大呼痛快,跟着大当家的就是硬气,那马骏牛不?牛,的确很牛,但得分跟谁。他是一城的守备不假,可是他要见把总得亲自来,还得对他们这帮守关的小虾米客客气气的。

    可是,咱把总大人心情不好,守备大人怎么了?说不见就不见。

    那名兄弟欢快地应了一声,转身要走。

    罗刚在后面补充了一句,“回去告诉陈宽,要是今天把守关口的兄弟们发了财就回来说一声,否则别拿马骏的事儿来烦我了!”

    “是”

    那名兄弟的声音充满了欢喜,把总大人说话一向很灵,他说今天可能发财,也许真有那个可能。

    他小跑着离开了聚义厅,留下一帮铁匠在那儿楞眉楞眼的。

    方才这些人都听得明白,守备大人来找这位把总,眼前这位年轻的把总居然一句话就给人家吃了一个闭门羹。

    这些铁匠虽然都是穷苦人,却也见过一些世面,守备和把总,两个官阶的品秩孰大孰小,他们自然心中清楚。

    此情此景大异常理,他们不由得都多看了罗刚几眼,心中暗自揣测。

    在坐的铁匠共有十三人,罗刚让返乡的兄弟请这些人来时,并未言明他们的身份。

    按照罗刚的吩咐,各兄弟找上铁匠的家门时,只说有人需要做活,如果愿意干的话,可得五两银子安排家眷生计。如愿意出来做工,自离家之日开始计,每月保底薪酬二两,根据手艺和出活量另有打赏。

    铁匠属于匠户。

    在明朝,普通平民主要分为军户、民户、灶户、匠户等户籍,此外还有乐户和贱民,这两种籍民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各户籍都属世袭,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大明子民各按所属户籍,从事相应趁作,不得逾越。

    若想变更户籍,除非朝廷相应主管的各部核准,比如军户改籍需经过兵部,民户需经户部,而匠户则是工部说了算。

    普通平民可能一辈子连这样的衙门朝哪个方向开门都不知道,更别提去更改户籍,因而他们的身份世代相传难以变更,更不可能改行。

    也就是说,匠户并没有耕地,他们只能凭手艺吃饭。然而朝廷除了免除部分杂役外,却同农户一样需要服正役、缴税粮。

    以前的匠户可按朝廷律令到工部所属各局、院服役,支些盐米,勉强糊口。后来流寇作乱,服役之地多有废弃,这些铁匠只能自己谋生。

    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流离,那些铁匠大多无工可做,生活困顿不堪,典卖儿女者不乏其人。

    因而,罗刚开出的薪酬条件相比之下可谓是相当优厚,白花花的银子给到手里,如假包换,自身还是一个穷铁匠,既劫不了财,也劫不了色,不过是干活而已,所以没有一个铁匠能拒绝得了这个优厚的条件。

    罗刚把他们召集过来,主要是想打造火器、盔甲一类的军用器械。

    他自己很清楚,现在能占据石楼山和石猴山而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完全是凭借着数次与马骏周旋,把他强行绑架上了自己的这座战车上。

    眼下,两座山头看似平静,但这种平静只是表面的,甚至是暂时的。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平静就会被打破,紧接而来的就可能是狂风暴雨。

    所以他要在狂风暴雨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一,他要尽可能地把自己隐在幕后,隐藏得愈久愈好。其二,要抓紧一切时间,壮大自己的势力,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这些天他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这两件事。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在现有条件下,若想尽快增强自身势力,优化军中的火器,无疑是一条捷径。

    这个时代的火器还非常落后,弊端很多,罗刚非常不满意。他想凭借自身掌握的军工知识,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技艺水平,造出相对比较先进的火器来。

    具体造什么,他心中已经想了个大概,只是他需要与这些铁匠沟通,详细了解之后,才能最后得出定论。

    那名兄弟进来禀报时,他也只是先和这些铁匠聊了聊家常,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情况,也对自己所提的薪酬做了保证。

    此时见十三名铁匠不住地偷瞄着自己,不禁微笑道,“诸位,方才本将所说,定不失言。不过,能得多少打赏,得看你们的手艺,在座的有谁接触过火器?”

    话音刚落,立刻有七人站了起来。

    十三人中竟有七人接触过火器,这个比例让罗刚深感意外。

    但话又说回来了,接触的概念很宽泛,看过也算接触,摸过也算接触,打造过火器也算接触,其程度自然是天壤之别。

    他怕这些铁匠误解了他的意思,立刻解释道,“我所说的接触,是指参与打造过火器,或者看过火器的打造过程。”

    果然,有两人闻言,面露愧色,坐了下去。

    罗刚微微一笑,并不以为意,就是如今这个比例依然很高。他点了点头,对依然站着的五人说道,“好,不知道几位是打制过,还是看见过?”

    五人依次回答,竟然都是亲自打造过的。

    罗刚兴奋地站了起来,“很好,那你们说说,都打造过什么样的火器。”

    一个三十多的铁匠率先说道,“回禀把总大人,小的是住坐匠,以前每月都要到兵仗局服役十天。那些官爷可不象把总大人这么和气,他们把小的们当长脖子使,做完这样做那样,基本上各种火铳都打造过。”

    他的话引起一片笑声,当时管毛驴也叫长脖子,他的这个比法让众人忍俊不禁。

    罗刚融合了两个人的记忆,自然知道这个,他微笑点了点头,看来情况比想象中要乐观得多。

    众铁匠一个接一个地自我介绍,这五名铁匠最年轻的也有三十多,大的则有五十余岁,都是干了许多年的铁匠活。他们都在兵仗局服过衙役,与先前那名铁匠一样,什么活都被安排过。因而,各种火铳都有涉猎,有的也造过喷筒式和雷式火器,只不过拿手的都只有几样而已。

    甚至有的铁匠曾是当时制造火器的主要力量,还当过工头。

    每个人介绍的时候,罗刚都认真地听着。同他一起听着的,还有年龄最大的那名铁匠,他只是一直在听,却未和别人抢着发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