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亡国之论 (第2/2页)
善……” 徐树铮虽然心中郁闷,但讲授课程中却是一丝不苟。唐人街里都是些来自沿海省份的贫苦移民,何时见过这种大家风范,因此不论是二十余位学子,还是旁听席上的众人,都听得悠然神往。 忽然,在旁听席的最后一排,攒动的人头后面,一只手高高举起。 “请问。这些陈腔滥调的学问,于当今国家民族之危局,有何益处?” 徐树铮眼中精光一闪,只见人群两面分开,露出一张年轻而又倔强的脸庞。 此人看上去不过十六七岁,身材削瘦、个头不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黑黝黝的脸上,略厚的嘴唇微微凸起,显得咄咄逼人。 徐树铮眉头微皱,心中却不由暗赞了一声,纽约华人里还有如此少年俊杰,倒是出乎他的想象。只不过听这人的口气,似乎有些革命党的倾向。 徐树铮并没有注意到,一直坐在边上晒太阳的羽东来,忽然一骨碌爬了起来。 “妈了个巴子的,这是什么世道,怎么又掉下一条大鱼。发了,发了!” 羽东来眯缝着眼睛,嘴里叼着草茎,正想要手搭凉棚细细观察,猛地醒悟过来,自己好像已经不做无本买卖很多年了…… 最近人格错乱得实在厉害,一不小心就带出了某位劫道行家的习惯作风。 羽东来拍拍脑门,总算是赶走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不过对于眼前的这条大鱼,他倒是真有种天上掉下馅饼的感觉。 徐树铮慢条斯理地合上书本,打量着眼前的青年。 “小兄弟,在下徐树铮,不知你怎么称呼?” 那青年穿着一身粗布工衣,袖口上还残留着机油的污渍。他昂首挺胸地穿过人群,明亮的眼神注视着徐树铮。 “在下冯如,请恕冒昧。” 冯如,原名冯九如,广东恩平人,少年时赴美谋生,善于机械发明,设计制造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仅比莱特兄弟的首飞时间晚了七年,而在飞机工艺上则超过了同时代的世界各国。被后世尊为“中国航空之父”。
千不该万不该,怎么忘了这茬! 羽东来有些懊恼地咒骂着自己的主人格。光顾着发家致富,差点让这么个近在咫尺的能人给跑掉。 按照原本的历史,1900年的时候,冯如这位********的航空之父,恰巧正在纽约的工厂中埋头苦干,学习机械制造的知识。 徐树铮看着这个工人打扮的青年,心中愈发地感兴趣起来。 华人在美国闯荡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各行各业都有所尝试,但工厂中的工人还是较为冷门,主要是语言障碍,再加上此时的华人对于大机器工业还不是非常地了解,因此华裔的熟练工人还是非常稀缺。 徐树铮微笑道:“冯先生,你刚才说我讲的是陈腔滥调,不知是什么意思?” 冯如见他不愠不怒,也是暗中佩服,当下拱手道:“我并不是说你讲得不好,只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已经落后于时代,腐朽陈旧,只会让人固步自封,于国于民似乎都没有什么用处。” “敢问你觉得书中哪一句话是腐朽陈旧,让人固步自封的呢?” 冯如一怔,嚅喏着不知如何开口。原本责问的气势一下子馁了。 他十二岁就跟随家人赴美国谋生,虽然也知道之乎者也,但自小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因此对于经书并不怎么了解。刚才也不过是一时意气,有感而发罢了。 “我没有读过什么书。” 冯如低着头回答,惹得旁观众人一阵哄笑,他那张黝黑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不过,我却知道,我们大清国屡战屡败,任人欺凌,就是因为不懂变法的缘故,这岂不是证明西方的文化要优于我国的文化吗?” 一刹时,学堂内外寂然无声,大伙都停了笑,怔怔地看着这个名叫冯如的年轻人。 他说的是实话。 1840年以来,无论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大清国从来是毫无招架之力,任由列强宰割。士大夫们在故纸堆中皓首穷经,却怎么也找不到应对危局的方法。文庙里的孔夫子,渐渐地换成了天主堂的十字架。所谓的****上国,如今连海外华人都羞于提起。 徐树铮素有急智,朗声道:“那是因为朝廷昏庸无能,官吏贪腐无度,民众缺乏教化,并非是我国的文化败了。” 冯如摇了摇头,“不对,按照先生你的说法。为何西方诸国就没有昏庸的朝廷,贪婪的官吏和愚昧的人民?这还是文化的优劣不同,造就了国情的不同。” 徐树铮呆了一呆,却是没想到自己才高八斗,居然会被这么个毛头小子诘难,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这个……”徐树铮沉吟半晌,反问道:“那么按照冯先生的意思,又该如何是好呢?” 冯如向前走了两步,刚好走到众人的中间,他环视四周,目光灼灼。 “依我的意见,如今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摒弃陈旧的文化,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科技知识。” 说着他顺手拿起一本经书,挥舞道:“像这些子曰诗云的东西,就不必再学。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看数学与物理。假如我国人人都是发明家、科学家,则不论坚船利炮还是洋枪火器都唾手可得。若如此,环球还有哪国敢与我抗争?” 清朗的声音回响在小园之中,众人在冯如灼热的目光注视下,似乎都受到了感染,就连徐树铮,也不禁微微动摇。 忽然,学堂的角落里,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 “若真如君所言,则中国必将灭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