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回归梦_第12章 阿尔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 阿尔丹 (第2/2页)

国已经成为了古董,拍卖会上,目前应该可以卖到上万美元了。最好收藏起来,不要再日常使用了。”

      宝利德听后,一脸的兴奋地告诉了阿尔丹。

      阿尔丹却是脸色平静,对老荣说:“会收藏起来,但不会卖,因为是祖上传下来的。”

      说了一会儿话,阿尔丹要宝利德告诉李北进等人,请他们在蒙古包里休息,自己要到外面再搭建一个蒙古包。

      李北进一听,当即表示要与阿尔丹一起搭蒙古包。

      在蒙古包的外面不远的地上,已经堆放了一些搭蒙古的材料。

      有些材料,却还在勒勒车上。

      所谓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蒙古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

      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

      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又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原来阿尔丹一家,也是昨天刚转场到这个地方来的。

      勒勒车是蒙古人生活中和蒙古包、游牧生活同在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家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利德说,对蒙古族来说,勒勒车就是家车(有车就有家,有家就有车),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频繁搬迁,家车一走家便连根拔了。游牧人坛坛罐罐不多,有些东西平时装在衣箱里,衣箱放在车上,从来都不卸下来,这就是平时的库房。

      勒勒车是一个通称,实际使用时,根据勒勒车不同用途还有许多具体名称,比如:装衣服和装食物的车共同称为箱子车,装佛像、佛灯、佛龛、香烛、经卷及贵重物品的车称为佛爷车,专门拉水的车称为水车(车上的大扁圆桶能盛十几担水),柴薪车专门放牛粪和引火柴。

      蒙古人在搬迁时,遇上水草丰美的地方,顺便也捡些柴火,遇不上或者刮风下雨就用车上的柴火。柴薪车上周围四快板子是活的,朝上往下捆成没盖的箱子。

      带车棚的勒勒车称为篷车,它可单独使用,篷车装饰的豪华一些,过去贵族用的勒勒车称为轿车。迁徙途中,人们可在篷车里面睡觉。

      勒勒车队的最后三辆车是专门用来拉蒙古包的。

      有的人家东西很多,就有闲物车。另外,还有空车,上面啥也不放,以备不时之需。

      李北进对于勒勒车也是产生了兴趣,原来一辆小小的勒勒车,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宝利德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皮卡等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草原上的勒勒车是越来越少了。

      看见阿尔丹与李北进等人从蒙古包里面出来要搭建新的蒙古包,乌力吉*和司机阿拉坦巴根也跑过来帮忙。

      大家先把东西从勒勒车全部搬下来,分门别类地放好,然后就开始动手搭蒙古包了。

      因为阿尔丹家的人口多,今天建的这个蒙古包是一个大的蒙古包,也是家里的主包,昨天建的是一个小包,是为了让女儿住的。

      宝利德说,以前蒙古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蒙古包,一方面是牧民家里贫困,建不起两个包,另一面也是因为大家住在一外包里,觉得更象是一家人,热闹。

      从90年民主改革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改变,于是一般家庭都会搭两个蒙古包,平时成年的儿女分开住,有客人来时,也可以让客人住单独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大小,是由按哈那多少来区分的。

      哈那是蒙古语,意思是蒙古包毡壁的木制骨架,一组称为一个哈那。有十二个、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之分,牧民根据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调剂使用。

      宝利德说,尽管蒙古包的质量、装饰各有差别,但总体结构都是一样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红毡顶、毡顶扶柄、扣绳、毡顶、细绳、捆绳、毡墙、带子、门、门帘等。

      顶用扎有云头图案的毡子装饰。

      蒙古包的门,冬季作双重。里门对开,称为风门;外门一扇,在右侧安扭,叫封闭门。门帘分两种,一种是毡子做的,上有精制装饰图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种芦苇或柳条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内常用物品,有墙帷子,从西墙顺着北墙到东墙围起来,颜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种色布。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小者10来个人。

      阿尔丹先在在草地上简单地画了一个园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是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的)架好。

      李北进、金东壁对这些东西又好奇又有兴致,干得十分出力,老荣力气弱了,但也在边上帮忙。

      华清渠帮不上忙,就在一边不停地拍照,摄影。

      架好了哈纳,乌力吉*圆的木顶子站在中间,这也是蒙古包的一个主要结构了。

      阿尔丹、李北进他们用三根立木把这个园顶子支起来,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和圆顶子接在一起绑架好。

      之后阿尔丹就开始把篱笆和小门用绳索捆扎起来,其余的人都跟着哈斯用绳索捆扎篱笆。

      捆扎篱笆显然是一个技术活,阿尔丹捆扎起来很简单又快,可是金东壁却是怎么也不对,急得头上都出了汗,再一看李北进,却是又快又好,不由得心中是大为佩服。

      之后是调整蒙古包的骨架,协调了,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了。

      阿尔丹家的新的蒙古包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因为大家一起动手搭了一个蒙古包,都很有成就感,与阿尔丹一家的感情,也更融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