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回归梦_第36章 大学生村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章 大学生村官 (第2/2页)

徐汉义通电话的时候,徐汉义正在一个村民家帮村民建房子。

    李北进觉得,一个能如此沉下去的年轻人,是能够飞得更高的人。

    徐汉义在蒙古论坛上的网名,叫和“飞翔的鸿雁”。

    他非常熟悉“蒙古回家”这个网友,今天接到李北进的电话,让他很高兴,他决定接受李北进的邀请,国庆节的时候去无锡。

    李北进打的第二个大学生村官,名字叫刘洪清

    初生牛犊

    刘洪清安徽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一时尚无正式工作。每年中国6、700万大学生毕业,对中国的就业市场,无疑是个巨大的压力。

    不过由于刘洪清头脑活、消息灵,投资了几个小项目,也有着不菲的收入。

    2008年,刘洪清所在的县委开始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刘洪清在笔试中名列前茅,组织部门对他进行了重点考查了解,让他成为了“大学生村官”,并到他的原籍所在的外四村。

    此时,刘洪清原籍外四村已近瘫痪,调整班子迫在眉睫,乡党委在与县组织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决定让刘洪清到外四村主持全面工作,这一年他才24岁。

    对于外四村,刘洪清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有他童年的记忆,少年的足迹。

    近几年的情况他也有些耳闻,这是全县出了名的乱村,连续换了几任班子,都时间不长,便纷纷打了退堂鼓,致使村里的历史欠账越来越多,群众有怨言,干部有情绪,干群矛盾尖锐而复杂。

    面对村里如此混乱的一摊子,毫无思想准备的刘洪清,可谓是临危受命。

    闻知此事,亲朋好友的善意规劝纷至沓来,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狂,放着自己收入可观,前景看好的生意不干,回村受“洋罪”,不知道到底是图个啥。

    然而,一向不服输的刘洪清,这回可真是犯起了犟脾气,他说:“越是别人认为我干不成的事,我越要试试,让别人瞧瞧,咱是不是个干事的人。”

    他的性格,就决定着他的行动,欣然领命,成为全县“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农村支书。

    书写自己的热血青春。

    上任后,刘洪清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开一次全村党员会,开会那天,49名党员仅到一半,并且还有人公开发难刘洪清说:“别的咱不说,你能让老百姓吃上水不?”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和挑战,血气方刚的刘洪清胸有成竹地回答说:“人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咱们大家齐心协力,我看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办不成的事,我当着大家的面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刘洪清回村当支书,不是弄事的,而是干事的,是为咱全村老少爷们办事的,信不信,你们就走着看吧!”

    掷地有声的几句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刘洪清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刘洪清从抓党在农村活动的重要阵地“两室”入手,筹集资金,整修了“两室”硬件、健全了软件,同时,健立了村“四组两会”等组织,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遇有村内重大事项都及时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沟通、协调。村内各项开支,都在村务公开栏上向全体村民及时公布。

    【注1:农村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简称农村“两室”。】

    【注2:“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

    为了尽快了解村上的情况,刘洪清就开始挨家挨户串门走访。与养牛大户聊牛怎么养,与养猪村民聊猪怎么卖……在田间地头,刘洪清与许多居民一起谈过心、拉过家常。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整天端着架子、卖弄学问的洋秀才,而是一个和他们一样朴实、敦厚的土村官,有什么掏心窝子的话也都愿意跟他讲。

    对村们的困难,刘洪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有一个玻璃纤维厂,因为资金缺乏,经常陷于停产状态。刘洪清就千方百计为企业协调解决了2万元周转资金,使该厂重新焕发生机,还带动了劳动力就业。有时,看到一些家境比较贫困的农户,刘洪清还经常从身上掏出一些钱接济他们。

    安心扎根农村,真心与居民相处,诚心为农民服务,刘洪清很快赢得了当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与杨楼老百姓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随后,刘洪清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了两件事,老百姓彻底改变了对刘洪清的看法。

    村民吃水难一直是刘洪清心头上放不下的事。

    一次,他听朋友讲,市水务局有笔资金可以争取,于是便通过朋友的朋友,关系的关系,过一关又一关,说了数不清的好话,终于拿到一笔可以为乡亲打眼吃水井的资金。钻井队来了,乡亲们也自发地干起了义务工。半个月过去了,井打好出水那天,围了好多乡亲们,他们个个脸上挂着满意,看着乡亲们的笑脸,从未掉过眼泪的刘洪清哭了。村里一位长者拍着刘洪清的肩头说:“小子,你可真给咱全村人长脸啊!”。村民也在悄悄地说:“小刘是个干事的,是为咱老百姓办事的人。”

    从此,外四村结束了吃水靠买的历史。

    农村电网改造时,按规定村民应出部分集资款,可有人提出群众的集资款不能交给村干部,因为他们吃这样的亏吃大了,也吃怕了。

    刘洪清听说后,也很理解村民的心思,可又怎样让老百姓放心呢!颇有头脑和心计的刘洪清处处留心,突然有一天,他想到了红白理事会,全是街面上德高望重的人,何不让这些人出面,搭起一座干群连心桥呢?于是外四村破天荒地有了群众自己选出的“组织”——参政小组,随后刘洪清面对全村父老自信地说:“农网改造村民的集资款,全部由参政小组掌管,村干部不与集资款见面。”

    就这么一招让村民服了气,仅两天的功夫,集资款一户不剩地交齐了。

    乡亲们的掌声和信任,给了刘洪清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从此刘洪清的干劲更足了。

    外四村小学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村里经济力量薄,无力及时修缮,学校的教室年久失修,冬不挡风,夏不避雨,学生因此流失严重,村民对此意见很大。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刘洪清给乡亲们许下了承诺。他四处化缘,多方筹集资金,一座漂亮的村小学拔地而起,乡亲们看着漂亮的学校,又伸出了大拇指。

    外四村是全县出了名的“泥糊涂村”,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而且高低不平,就连做小买卖的都不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村里的经济和发展。刘洪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就是脑袋拱地也要给老百姓修一条致富路。于是刘洪清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四处打探消息,托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跑市进省,审批修路项目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5.8公里的村级路通了;同时又投入了23万元整修了街道,两座电灌站和一条引水渠整修好了,农民灌溉不难了。老百姓说,外四村在“大学生村官”刘洪清手里变了模样。

    外四村彻底变了模样,全村老百姓致富的劲头特别足,60%以上的农户有第三产业。村风顺了,民风淳了,百姓富了。

    刘洪清由此也获得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北进想,中国的农村的希望,还是在干部。

    那里有廉洁、公正、能干的干部,那里就会有希望。

    比如吴仁宝、王宏斌。

    刘洪清也接到了李北进的电话,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李北进的邀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