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启三国_第八十一章 分道扬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分道扬镳 (第1/2页)

    初平元年这一年,对于绵延了四百年之久的汉室来说注定不是个太平之年。先是岁末的洛阳太平道的谋逆案牵连近万人,随后是七州二十二郡的太平道齐约谋反,一时天下咸附,赢从者百万。

    面对各处群起的黄巾反贼,朝廷慌忙的反击最初并未奏效,从河北到淮南,各地城池纷纷陷落,黄巾军席卷了大半个帝国,竟成燎原之势。更是在攻克了汉帝国的南都宛城之后声势达到了顶峰,一时竟有建立新朝取代汉室的趋势。

    但随着各地官府和士族大家的纷纷自保反击,黄巾军各个部属又无统一号令,只是依照张角在起义前布置的粗略计划自行攻取。所以得以让朝廷得以从容的在京中组建了一支平叛大军,在与从西凉幽并等地抽调精锐的边军回合后,兵分南北两路共同平叛。

    汉室到底是四百年的基业,其统治的合法性早已深入民心,尤其是各地的士子阶层在见识过黄巾军疯狂的破坏性后,几乎一边倒的完全站在了朝廷一边,并没有因为之前的党锢之祸而与朝廷对立。而这些士子们大多出身于当地的豪强地主,各自家中拥有不少庄丁佃农,于是各自募勇据抗黄巾军,与官府退守城池关隘的守兵遥相呼应,竟成了黄巾军的心腹大患。

    也幸赖于此,汉庭才得以有足够的时间缓过神来。在经历最初的手慌脚乱后,随着平叛的大军陆续开出,各地的形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先是卢植在河北遏制住了黄巾军主力大军的疯狂扩张,将其南下的道路堵死,两军对持广宗月余,谁也奈何不了谁;随后朱儁皇甫嵩所部在颍川取得了长社大捷,一举歼灭了声势浩大的颍川黄巾,尽复颍川、汝南、陈国三郡之地,将豫州黄巾平定,消除了黄巾军从南面对司隶洛阳的威胁。

    随着曾经喧嚣一时的颍川黄巾覆灭,汉帝国的危乱形势也得以大为好转。颍川黄巾既去,汉军便得以腾出足够的兵力南下剿灭另外一只黄巾军的主力——南阳黄巾张曼成部。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向汉室一方,平定黄巾之乱似乎也指日可待。

    可这种良好势头却并未持续多久,很快河北传来的败报再次让朝堂上的天子百官惊慌失措。

    河北的汉军败了,而且是惨败。朝堂为了维持河北局面好不容易拼凑出的近四万精锐大军全军溃败,死伤过半,护乌丸校尉宗员战死,部都校尉战死三人,汉军所余不足二万的残部在北中郎将董卓的带领下仓皇逃入魏郡,将原本已经光复的冀州各郡拱手相让。

    原本十分不满卢植在广宗坚守不出的天子刘宏,在听信了朝中宦党的建议后便改由在西凉悍将董卓出任北中郎将,取代卢植统领河北汉军所部。

    董卓原为护羌校尉,以铁血勇武闻名西凉,在他任内数年中羌人数战皆败,被汉军的强压下不敢反叛。所以当初议事时大将军何进和袁槐的老臣们最后之所以肯答应让董卓取代卢植,未尝没有考虑过董卓身经百战,又勇武好战,卢植虽然通宵兵法谋略,可到底是书生出身,守成有余进去步卒,若有骁勇善战的董卓取而代之,未尝不是件好事。

    正是因为如此念头,却在河北酿成了巨祸。因为轻视黄巾军和张角,董卓上任后第一件事件便是整军备战,力图一举歼灭河北黄巾军的主力,毕其功于一役。原本奉命袭扰黄巾军后营粮仓的宗员部在得手后却并未等到回援的黄巾军,张角在听闻汉军分兵的消息后立刻放弃了后方,只是集中全军向前对汉军发起了猛攻。

    董卓见黄巾军早有准备,知道此役绝难取胜,反而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竟然私自抛下战场上的其他部下,只是带着所部的嫡系仓皇逃窜。

    与西凉军相比,中军和宗员部就没有那么幸运。最先攻入黄巾军中的步卒方阵被数倍于己的黄巾军精锐团团围住,不但停滞不前而且无路可逃,陷入了重围之中,几近绝境。幸得宗员见汉军步卒陷入重围,自己并未独自逃生,而是带领所部以骑兵密集的阵型向黄巾军的大营发起了拼死冲击,以此牵制了大批的黄巾军主力回援。

    这无疑是场绝望的冲锋,五千多幽并男儿再无后缘的情况下明知必死,却径直的冲向来严阵以待的黄巾军中,最后力竭战死,除负伤被俘的百余人外,自护乌丸校尉宗员以下无一人幸免。

    宗员的牺牲无疑挽救了汉军中军的命运,趁着黄巾军围堵松懈的时机,万余名汉军冲出了重重包围,退到了魏郡固守待援,暂且不至于让河北局势过于糜烂。

    大败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天子震怒,下令将董卓下狱押往京中问罪。同时为了提高低迷的士气,特意下令追封勇武战死的宗员为当阳侯,以诸侯王之礼厚葬之。卢植和董卓既然相继卸任,河北一时竟拿不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于是天下急诏令在长社一战中大放光彩的皇甫嵩北上,令颍川的汉军分兵一部由他带往增援河北。朱儁则率剩余部众继续南下南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