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外交官_第四十二章 相逢却道是故人(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相逢却道是故人(下) (第1/5页)

    这个“伯乐”来得并不友好,虽然他最初的目的单纯而真诚,只是不是一家人,怎么也进不了一家门,双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不一样,要谈拢自然也没有那么容易,在几次与清政府交流无果的情况下,他们终于怒了,接着,一箱一箱的鸦片想当年中国对外输出的一箱箱茶叶、瓷器、丝绸一样,被送到了广阔而富裕的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但是中国人看似是如玉一般温润,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一旦触及到他的底线,可就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因此,当吸食鸦片最终成为了中国上流社会的时尚,读书的放下笔,端起了烟杆儿,打仗的放下武器,只能拿得动烟杆儿的时候,一向有话好好说的道光皇帝也怒了,而他的愤怒直接迅速点燃了整个中国的愤怒,一道圣旨,再加上一个忧国忧民的林则徐,就成就了千古传唱的虎门销烟。

    而本来已经数钱数到手软的洋人的怒火也被又一次点燃。

    双方怒气冲天,不管真理、歪理,都各有各的说辞,而且坚持自己的说辞毫无纰漏,聚聚灾情。

    一边说红毛鬼不安好心,心怀不轨,穷我国家,弱我百姓。

    一边说中国人做生意不讲规矩,以政府势力干预经济运作,毫无公平可言。

    双方一个是稳坐了几千年的全球GDP首位,拥有世界上一半的财富,要地有地,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披靡数千年未逢敌手的****上国。

    另外一方是刚刚实现了工业化革命,如饥似渴地在全球搜寻市场,蒸蒸日上的日不落帝国。

    东西世界的头号强国,发际以来就一帆风顺,从来没有载过跟头,一个觉得你区区蕞尔小国,还****一个省大,就有胆量来和****上国叫板,一个觉得你大清国除了大点儿又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艘破船吗,还怕你呀。

    双方谁都没有要和谈的意思,既然不能谈,那就只有打了。

    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

    做生意的人都喜欢斤斤计较,英国当然也不例外,因此,仗虽然打完了,但是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清政府这厢惴惴不安等英国人狮子大开口,烧香拜佛,祭天祭地祭祖宗,道光皇帝使出浑身解数,无所不尽其能,只求别因此撼动了大清在中原的根基。

    等到人家的条件送到,虽然内心悲壮,仍然为大清国已经扫地的“名誉”而缅怀,但是看见英国开出的条件,道光皇帝,至少还是会在暗地里,报以会心一笑的。

    这是大清国入关以来接受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让当时的王公大臣,有识之士难受的抓心挠肝儿,但是如果和之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想必,《江宁条约》已经是非常客气的了。这当然不是英国人友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英国当局还不能全面了解这个****上国究竟有多富庶。

    江宁条约的条条框框很多,虽然主要宗旨就是割地、赔款、开港,说到底仍然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英国就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中国的海岸线虽然长,也有许多天然的港口,但是人一有钱就喜欢给树立假想敌,今天看这个意图不轨,明天看那个心怀鬼胎,而大清作为最富有的国家,自然也就不能不担心,周围穷山恶水里出来的刁民惦记着自己的荷包,再加上郑家在清朝初期占据台湾,北方又有倭寇横行,闻名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正式出炉,中国蜿蜒漫长的海岸线一下子成为了摆设,只留下广州一港通商。

    那么长的海岸线只开一个口儿,当然会引起一天不做生意就手痒痒的外国商人的不满,只是以前在人家的地盘上不管甘不甘心,都得入乡随俗,

    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无论在东西方哪一种文化观念来说,胜利者决定一切是无法改变的,英格兰作为胜利的一方,在此时自然有机会想请政府吆五喝六,经过深思熟虑以及,上下两个议院的无数次投票,英国当局在著名的《江宁条约》中,想请政府提出了著名的五港通商,上海这个长江的入海口,中国海岸线中心的黄金口岸,被远渡重洋,还和清政府打了一仗的英国人,从无数沟沟壑壑中挑了出来。

    没错,这群“伯乐”来的凶神恶煞,目的不纯,不过,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成就了中国最有潜力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不负众望地在未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远东第一的大都市,十里洋场,繁华无限,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很多上了岁数的上海人还记得上海是一个小城镇时候的样子,所有上海人也已经习惯了如今上海滩的繁华,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想的起来,上海究竟是怎么从一个小城镇,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这个转变发生得太快,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

    黄浦江岸边的小酒馆儿甚是热闹,经过漫长航行的水手们喜欢在这里喝上一杯,顺便从酒馆儿里衣着暴露,风情万种的拉丁女郎身上一饱眼福。

    碰上天气晴好,可以透过小酒馆儿里的落地玻璃窗,看见黄埔江对岸的东昌码头,和码头上一批一批,穿着布衣,包着头巾的妇女和打着赤膊,将辫子盘在脑袋顶上壮汉,争先恐后地挤上一班班驶向浦西十里洋场的小舢板儿,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说,对岸不只是繁华的浦西外滩,还是一个满地黄金的天堂。

    对于他们的心态,码头上的洋人水手应该非常了解,因为他们还至于他们祖祖辈辈也是被一个叫“马可波罗”的人忽悠,来到东方找忽必烈可汗的夏宫的。

    沈哲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人,在这个乱哄哄的小酒馆儿里,水手们的笑声几乎随时都有把人的耳膜震破的危险,当然这些水手不会在乎,他们一直在一片汪洋上生活,说话都是考喊的,自然也不会觉得自己说话在别人听来像是鬼哭狼嚎,连门外路过的路人都忍不住厌恶地捂起了耳朵。

    可是偏偏沈哲,既不是水手,又不是聋子的沈哲,居然觉得这里他可得到清静,他的理由也看似充分,因为这里再怎么吵闹,与他而言都是背景音乐,而所谓背景音乐的作用就是替他遮挡一些他不想听到的声音,比如他自己的心声。

    隔壁桌的几个美国水手似乎是刚刚从日本来到这个西方探险者的乐园,此时正就这冰镇的啤酒大声谈论着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说道日本政府当今正在鼓励自己国家的女人和外国人结合生育后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