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寻情记_唐朝宗教政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唐朝宗教政策 (第4/4页)

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二月六日在洛阳受到太宗召见,太宗与之谈论,对其赞叹不已,宠爱有加,几次劝其还俗出任宰相,都被玄奘婉言谢绝。于是下诏将其从天竺所取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设译场于宏福寺进行翻译,并让房玄龄、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整比。”[5]卷191P5108—5109佛经译出之后,太宗亲自为其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并称玄奘为“法门领袖”。[1]卷10P119—120在唐太宗给玄奘的诏书敕文中,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深厚的思想情感。

    在唐太宗统治后期,尤其是在身患疾病时,他似乎更加崇信佛教,屡下剃度僧尼诏书。如在《度僧于天下诏》中说:“比因丧乱,僧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宜令度人为僧尼,总数以三千为限;其州有大小,地有华夷,当处所度多少,委有司量定。”[1]卷5P66在对待佛教的政策方面,唐太宗与高祖时期相比也有变化。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因其疾病好转,则认为“岂非福善所感,而致此休征耶!”于是下诏:“京城及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宜度五十人。”[1]卷8P104甚至唐太宗夜梦虞世南清晨醒来亦下诏:“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在他有病期间,王玄策不知从何处带回一位自言二百岁的天竺僧人那罗迩娑婆,言其会造“延年之药”,太宗令其造之,并发使天下,采集奇药异石,“延年之药”炼成以后,太宗服之,不仅未能延年,反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死于痢疾。

    总的来说,唐太宗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宗教徒,无论是他对于道教的护持,还是对于佛教的情感倾斜,其根本的中心轴还是其李唐王朝的巩固与安定。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在《贬萧瑀手诏》中所说的那一番话:“至于佛教,非意所尊。虽有国之常经,固弊俗之虚术,何则?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至若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锐意于沙门,倾帑藏以给僧祇,殚人力以供塔庙。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鷇,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倾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缪也!”[1]卷8P97这就是一代圣者贤君的宗教政策!

    三高宗李治的宗教政策

    高宗统治时期,在********方面仍然继承了唐太宗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只是在其前期与后期稍有一些差别。在前期,高宗对佛教关注的多一些,而后期则更为强调道教的地位。

    对于高宗在宗教政策上的这一变化,学人各有不同看法,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对于有的学者以先入为主而不顾一般地历史事实,而认为更为具体的原因就是高宗皇帝“为了利用道教徒阻止武则天篡位”有关,且举出诸多方面的例证来加以分析说明:一是乾封元年(666)二月,高宗东封泰山之后,南到曲阜,西行至亳县,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亳县为仙源县;二是上元元年(674)十二月诏命“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三是尊礼道士,追封王知远,拜访王知远的弟子潘师正;四是《改元弘道大赦诏》的内容与宣诏地点,由原来的“则天门”举行宣诏大典,临时改在“贞观殿”等等。言之凿凿,颇有一番道理。但对此我们则不敢苟同。限于篇幅和我们论题的范围,在此不再展开争辩。[11]

    高宗前期对佛教关注较多,与其为太子时就与佛教徒有较多的交往有关。高宗为太子时,与高僧慧净等人就多有接触,参与他们论经驳难,且与慧净常有书信往来。当普光寺建成之后,太子李治就请慧净任普光寺主持;为此慧净给太子写信,说自己身体不好,“至于提顿纲维,由来未悟;整齐僧众,素所不闲”。太子李治又给慧净回信说:“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飞缨东序,鸣玉上庠。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尝以诗称三百,不离苦空,曲礼三千,未免生灭。故发宏誓愿,迴向菩提。落彼两髦,披兹三服。至如大乘小乘之偈,广说略说之文,十诵僧祗,八部般若,天亲无著之论,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于光临讲座,开置法筵,精义入神,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4]卷3《慧净传》可见太子李治对于佛教教义有一定的理解,并非是一般的盲从。经过多次的书信往来,慧净答应了太子的请求。于是太子李治又告谕普光寺的僧众说:“皇帝以神设教,利益群生,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名器之间,岂容虚立,然僧徒结集,须有纲纪。询诸大众,罕值其人,积日搜扬,颇有签议,咸云纪国寺上座慧净,自性清净,本来有之。”慧净法师不仅对于佛教的“龙宫宝藏,象力尊经,皆挺自生知,无师独悟;岂止四谛一乘之说,七处八会之谈,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且对于“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1]卷11P135由此可见,慧净是一位出入儒、释、道的佛教大师。从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可知其交往非浅。

    高宗在为太子时,还与唐朝另一著名大师玄奘过往甚密。玄奘法师去西域取经回国后,受到唐太宗的隆重礼遇,并与是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贞观二十二年(648)六月,太宗曾为之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当时的太子李治见此序文后,又为之作《述圣记》。对此,僧人释彦悰曾说:“自二圣序文出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欢咏德音,内外揄扬,未浃辰而周六合,慈云再荫,慧日重明。”后来弘福寺主圆定请将此二文镂之于金石,藏之于寺宇。诏可之。寺僧怀仁乃鸠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勒于碑石。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又为文德皇后追福在“宫城南晋昌里,面曲池,依净觉故伽蓝而营建”[4]卷5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大慈恩寺。此处“竹木森遂,为京城观游之最”,“寺南临黄渠”。[12]卷199,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条注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营慈恩寺渐向毕功,轮奂将成,僧徒尚阙”,太子李治又“奉敕旨度三百僧,别请五十大德,同奉神居”。“别造翻经院”,“令(玄奘)法师移就翻译,仍纲维寺任。”[4]卷5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同年十二月慈恩寺建成,“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勅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凡一千五百余乘,帐盖三百余事,迎请玄奘法师进住慈恩寺。其场面之壮观,“眩日浮空,震曜都邑,望之极目,不知前后。皇太子遣率尉迟绍宗、副率王文训,领东宫兵千余人充手力。勅遣御史大夫李乾祐为大使,与武侯相知检校。帝将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楼手持香炉,目而送之。甚悦。衢路观者数亿万人。”后又到慈恩寺参加度僧、陈述建寺之意,至玄奘法师房前,制五言诗帖于户曰:“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綺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4]卷5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7太宗在世时,于北阙紫微殿西别营一所,号“弘法院”,玄奘到慈恩寺后住于此处,昼与太宗谈说,夜乃还院译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