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演义_第七回 阿瞒(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回 阿瞒(下) (第1/2页)

    公元180年,由于能够明古学,曹cao又当官了,这回是议郎。之前,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反被宦官所杀。曹cao上书窦武等人为官正直却遭宦官陷害,致使jianian邪之徒满朝,而忠良正直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曹cao说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儿的,但仍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后来,曹cao又多次上书进谏,虽然有点起色(估计是汉灵帝被曹cao说烦了应付一下),但东汉的朝政日益腐败,曹cao知道无法说动昏庸荒yin的汉灵帝,此时才知道东汉朝政已经彻底完蛋没几年活头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cao被封为骑都尉,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获全胜,杀敌数万。随后升为济南相。之前,城阳的景王刘章因为自己有功于东汉,于是在他的属地立了祠。青州的诸侯见状纷纷效仿,尤其是曹cao管辖的济南国最盛,竟然达到了六百多座。当官的穷奢极欲,荒yin无度,老百姓的日子却是一天不如一天。碍于这些当官的权势和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曹cao之前历任的国相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曹cao到任后,将立的这些祠尽皆毁掉,世之yin祀由此遂绝。济南国有县十余个,曹cao到任后,一下免了八九个长吏,济南震动!这些个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果然是能臣啊!

    也不知道是因为有功还是因为得罪了这些人所依附的权贵想让曹cao赶紧从济南滚蛋,曹cao被征调做了东郡太守。

    那时候的东汉朝政早已昏聩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贵戚横恣,曹cao一是不肯屈服于权贵,二也是怕某天不小心连累到自己和家人,于是托病回归乡里读书狩猎去了。

    当皇帝当到汉灵帝这样的荒yin无道,那么离反他娘的就不远了!这不,冀州刺史王芬就按耐不住了。他联合南阳的许攸(就是后来官渡之战投靠曹cao的那个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帝。

    也许王芬看出了曹cao对当今朝廷的昏暗大为不满,他联合其他人劝说曹cao希望能加入他们一起反叛。

    曹cao可能觉得时机不成熟,也可能是不想寄王芬篱下,他回答道:“废皇帝这事可是很不祥的啊!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他引经据典以伊尹、霍光两人的事迹果断拒绝了王芬等人的邀请。幸亏没有参与这次反叛,否则王芬在事情败露后一定会跟曹cao手拉手一起自杀的。

    这事不久之后,西北的边章和韩遂杀死了那里的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了朝廷。也就是这一刻起,凉州成为了曹cao日后南下远征孙刘的后顾之忧,给曹cao制造了许多大麻烦,甚至使曹cao差点丧命。

    为了维护东汉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cao,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之前我曾经写下过,淳于琼根本不像《三国演义》里面提到的那样不堪,否则的话他怎么可能会被封为右校尉?你可能会说,汉灵帝统治下的东汉王朝卖官鬻爵的现象很严重,他这个校尉是买来的。那好,咱们说说官渡之战时候的淳于琼。只要统兵者的智商在10以上,那么他首先要确保的就是粮草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我们本地化说就是“带讲儿的!”

    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袁绍就是在昏庸无能也不可能将自己的粮仓交给一个废物来看管,更何况袁绍其实也不是一个昏聩之人。借助此章,在下斗胆为淳于琼平反了!

    公元189年,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汉灵帝终于驾崩,享年三十三岁。还没荒yin够就死了,真是死不瞑目啊!其实汉灵帝如此昏聩,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怪他,他刚当皇帝的时候国家就已经被他前任玩的病入膏肓了,那时候外戚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干预朝政,宦官更是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皇权,天下士人学子对国家的现状愤愤不平,漫山遍野的饥民哀呼**着,种种一切皆为末世之相。汉灵帝作为一个人,也就那么大能力,索性破罐子破摔怎么舒服怎么玩吧。

    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听政。后来就有了之前提过的何进想要诛杀十常侍未果,曹cao也曾劝阻过何进说根本不需要外援,诛杀宦官只需要京师的军队即可,请了董卓只会打草惊蛇,况且董卓也不是什么好鸟。何进不听,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何进被杀,董卓当政。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罗贯中对何进的评价简单明了,一语中的!

    董卓当权后,曹cao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虎谋皮,于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