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阿瞒(下) (第2/2页)
改了名字逃出了京师洛阳。《三国演义》提到的“曹cao献刀”和“陈宫救曹”两事都是为了故事好看杜撰的,真实的历史根本没有发生这些事。倒是曹cao逃到吕伯奢家一事史书上确有记载。大家都知道吕伯奢一家被曹cao杀尽,原因却有分歧,一说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劫了曹cao的钱财马匹,所以曹cao杀了他们;另一种说法就是《三国演义》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说法了。时也,命也......无论事实如何,吕伯奢一家碰到曹cao这个大魔王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曹cao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说道此次“陈留起兵”招募到的英雄,那可真是**迭起!首先是乐进,李典,然后是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接着曹仁、曹洪……提到的这几位哪个不是日后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孝廉卫兹也散尽家财助曹cao征得了五千士兵。《三国演义》上将卫兹写成了卫弘,估计是罗贯笔误了。 之后发生的事比如董卓废帝、迁都、十八路诸侯反董联盟、曹洪救cao等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里就不再阐述了。 通过曹cao前半辈子的经历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位心系国家的忠臣、能臣…… 如果没有曹洪,估计曹cao现在已经隔儿屁了。 别着急,虽然当时的十八路诸侯基本都是自私自利的家伙,但毕竟大汉还是有忠臣的。大忠臣曹cao失败了,二忠臣孙坚又该登场了! 孙坚是各路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坚定的勇者。 董卓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董卓曾经说过:“但杀二袁、刘表、孙坚,天下自服从孤耳。”他认为天下的英雄不过有袁绍、袁术、刘表、孙坚而已。在正史中,根本没有什么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关东联盟也只是和董卓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由于董卓的军队,大都是久经战阵的西凉军团,而关东联军却大都是新近招募的新兵蛋子,都是些没有精心训练的乌合之众,再加上关东联军的首领各怀鬼胎,董卓想输都输不了。
董卓由此认定,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尔尔,除了孙坚…… 董卓与孙坚的较量大多都以失败告终,迁都长安说是想躲避关东联军的锋芒,其实躲的只不过是孙坚而已。 董卓说:“关东联军那帮小子和老子打了好几仗,可都被我打败了。现在他们都很怕老子了,根本就是一帮鸟蛋而已,不足为奇。唯独特么的孙坚这个臭小子,不但自己是个猛人,而且还很会用人,你们说气人不?诸位将领!大家一定要小心提防他!” 董卓为什么这么怕孙坚呢?其实早在关东联军组队之前,董卓就已经对孙坚另眼相看了。 当年,西凉地区的边章、韩遂作乱,董卓和周慎将军去平定西凉。周慎把叛军围困在了金城地区。董卓建议由自己率领部下作为周慎的后援,集中兵力迅速击溃叛军,可惜张温早就看不惯董卓了,岂能让董卓立功?更何况周慎的兵力远在叛军之上,哪里会听董卓的。 张温以为边章、韩遂等人的叛乱可以轻易平定,又调遣董卓去平定其他地方的叛乱。董卓知道张温错误的估计了边章韩遂的实力,知道很难平定,可是又不能不服从张温的命令,无奈只能率军转防。临行前,董卓特意留下部将刘靖,让他率领四千人驻守安定地区。董卓让刘靖多树旗帜,让敌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马。边章、韩遂等人见状,以为董卓还有几万人驻守在安定,所以才没勉强进攻,周慎也勉强支撑了下来。如果没有董卓的这一计策,相信周慎早已被敌军所破了。 董卓平定其他地方的叛乱后迅速回师安定,再次向主帅张温请求增援周慎将军,可是依然没有批准。 岂能因为个人恩怨而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张温这事做的太不地道了。 董卓无能为力,周慎部下的孙坚却是洞察了敌人的内部情况,他认为边章韩遂在城中已经据守多日,粮食早就该吃没了,为了生存他们必然会从外面运粮食进去。孙坚想到了劫粮,请求周慎分兵一万让自己去劫粮。敌人没粮食,士气必然大降,到时候便能一举歼灭敌人了,即使不能全歼,也能让敌人死伤惨重。 孙坚的金玉良言在周慎刚愎自用的心里下没有被采纳,因为周慎认为自己的兵力远超敌军,而且粮草充足,何必冒险分兵?所以坚持从正面破城,结果反被边章韩遂截断了自己的粮道大败于敌军。 张温和周慎都是一兵之猫啊! 董卓由此认为,孙坚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将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