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时光山水埋旧人 (第3/3页)
成为武修的正统,而修武念者却被人排斥为邪修。 然而,在那时的武林,所谓的正统和邪修的观念并不那么的旗帜鲜明而水火不容,在那个武学混沌初开之时,强者才是正统。因此,每单在中原镇鼎城中的那一方修武台上,作为正中的修武格者往往别成为邪修的修武念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而且每次交锋都在十个招之内,要么被飞震出局,要么被打在台上奄奄一息。因此,还没成气候的修武格者在早已经领略到了武学带来额外东西的修念者面前毫无脾气,在那个时候,也符合当时唯一的武学标准,那就是强者就是一切,武学的一切。 但是,那时的人们好像忘了,时间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修武格者,最缺乏的就是时间的积累,或者说内力的修炼最耗费的就是时间。然而,作为一个修武念者,时间这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说对于修武念者,速度和灵敏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因此,显而易见,一个内力不足的修武格者,在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练就高速度、高反应度以及高灵敏度的修武念者面前,能够吃下十招而不倒已经算一个奇迹了。或者说,一个内力强横的修武格者能够吃下修武念者的体力范围之内的说有招数而不倒,是否能够再反击从而打败修武念者。在当时,这只是个猜想,而且在当时还没有修武格者任修武念者打到精疲力竭而不倒不亡不死。 其实,如果说上天是不公平的,那么时间是最为公平的,在那个武学混沌初开的头十年内,一度曾是修武念者的天下,即使不是正统,即使被排斥,即使被称为邪修,即使把那些修武格者打的满地爪牙也不修武念的人。面对这种情形,那些老一辈武修者也不禁反省,原本可以共存的两种武修体系怎么越到后越水火不容呢?到底是谁对谁错呢?与其说这是个疑问,还不如说这是一个在武修者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当时,没有答案,只有争论,只有争斗,到最后愈演愈烈,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决斗。而这“格与念”的争论也正如当时一对宿敌的宿命一样,到最后,都进尘归尘,土归土。 这样的一对宿敌,其中的一位是来自冥罗城的少年,另一位是姓武的少年。这两位少年在那年的武修台上的第一次的见面是这样的: “我叫冥罗一戒,来自冥罗城,请多指教”,一戒拱手说道。 “我叫武囚仙,来自囚仙山,我会全力以赴的”,囚仙背手而立回到。就这样,一次简单的对话,却注定了他们不简单的一生。那一次,是他们第一次敌对,第一次交手,也是第一次平手,即使两个人在修武台上都已经奄奄一息却也胜负未分。在那一年的那个修武台上,他们也唯一一对可以打平的对手。 多年以后,两鬓斑白的囚仙和垂垂老矣的一戒在囚仙山的囚仙的修炼台的最后的一次的对决的之前的对话是这样的: “来者何人” “冥罗一戒” “一戒何者” “戒武” “应声之人可是武囚仙” “正是” “何为囚仙” “方圆之内是囚,山水之外是为仙” “甚好甚好” 就这样,这对宿敌的最后一战,没有胜负,没有平手,却只有生死。那一战,囚仙血洒囚仙山,而冥罗一戒以回光返照之态回到冥罗城,三日后,在冥罗城留下一纸遗命后,安静的辞世。然而,在那一纸遗命的背后也留下这样的一句的不甘: “世有囚仙,又何必一戒”。同样的,也正是他的那一纸遗命,令整个的冥罗城的武学断了一百多年的传承和薪火,却也只是为了对那个姓武老者的一个口头之约: “止戈为武,囚人之戈,囚武之止”。 那一战之后,囚仙山再无囚仙之人。以至于武囚仙,何去何从何迹何踪,武家的后人都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在囚仙山中凡是有赤火墨的地方,都曾洒有他们先祖——武囚仙的鲜血。 时光最为公平,同时它也最为残忍。因为它可以抚慰平庸也可以埋葬辉煌。在那一战之后,随着修武格者的兴起和修武念者的没落,最后的武学在时光的埋没中选择了武修中的“武格”体系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整个的江湖武林已经没几个人明白囚仙山为何为囚仙山,只知道它是一个禁忌的存在,也渐渐了遗忘了它曾经姓武。或许,只有真正的存在过的,才不会被遗忘。就算整儿的江湖武林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彻底忘却,但是,囚仙山脉下的那一个毫不起眼的武家却不会玩,那个千里之遥的冥罗城中的那个墓园中的那一具白骨不会忘,在武学混沌之初,曾经有过这样的少年,他说: “我叫武囚仙,来自囚仙山”,一个曾经以山脉为自己的武学正名的少年。多年之后,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老者,他说: “方圆之内可囚人,山水之外可以囚仙”,一个曾经为止江湖武林之戈而宁愿让道一个“戒武”之人,一个曾经真正达到过天人合一的修武念者。 “壮哉我武囚仙”,这是那些进入囚仙上的武学狂魔在看到一个残破的修炼台和周围那些鲜红如火的赤火墨的时候,都不约而同且脱口而出的一句发至肺腑的赞叹和遗憾。 也许,时光山水可以埋葬旧人,却洗刷不掉那些曾经火热的鲜血和慈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