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 (第2/5页)
客观且实事求是地说,探究欲原不过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而且积极进取的心态,只是由于私利或者并不牵扯利益的所谓的荣誉之类能够让人感受到点儿什么的东西加入,才让之盛起来,而一旦盛起来,就会通过嫉妒至恨至夜不能寐地思考至不择手段这样一个过程而更加扭曲人,而且人必定是极累的,但由于刚开始还没有这样的体会,只必然地关注到结果,而结果自是人们心满意足之后无法掩饰的得意洋洋。 这是令人嫉妒而又让人愤怒的,但因为无助而又无可奈何。 与其喋喋不休地谈论这种已明显变态的欲望,我们倒不如再去关注一下其探究方式,或许会更有感触。 作为满足已变态了的探究欲的探究方式,复杂且有悖常理,用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往往不易把握,必须要学会逆向思维。 不妨把我用逆向思维得来的这种探究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兄弟们,但要劝大家千万别只顾着笑,而要用心去品,力争咂摸出其中的味道方才不辜负了我。 这种探究方式虽说复杂,却也跟其他事物一样总有被认清的时候,按照我的观察与研究,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好奇心奇盛,纵使毫不关己的事情,必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譬如偶尔听到别人关己或不关己的议论,必要宁肯放弃手中哪怕已火烧眉毛的急事围上来听,万一听不清,就会有一连串的“什么事怎么样为什么”,直到人家原不想说却迫不得以地告诉,或许已惹来一通白眼珠,却仍故作不知地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呢? 二、说话总喜欢挑人漏洞,尤其对于原就过分关注的人。 任何人说话都不可能象用线比着一样没有漏洞,尤其象我这种刚开始一心想要有所作为处处小心翼翼的人,漏洞往往反而更多:越小心翼翼唯恐出错越容易说错话,待到看开了至无所谓的地步,反而错话越少,而且能够对善抓漏洞的人毫无顾忌地痛斥一番。 探究欲奇盛的人,由于用心良苦,最善抓住这些漏洞。 当然他抓住这些漏洞的目的并不在于好奇与机敏,关键的是要用这些漏洞好好地表白自己一番。 若是当场揭穿,至多得意洋洋地自我显示一番,你千万别因此尴尬或者脸上挂不住而发火,因为发火恰中其计,反给其更多的表演机会。 其实,这样还是轻的,重则告知你话中其实无意如果被他分析起来却明显指向的人,不知不觉中又得罪了一个人——交往一个人不易,得罪一个人却甚是轻松,常常只要一句话的事儿,或许此人就是你的顶头上司,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若不赶快跳槽,必要你一生郁郁不得志,彻底毁了你的大好前程。 至此,兄弟们必已明白,这种方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善抓漏洞,制造矛盾,利用矛盾,踩着别人的肩膀登高,即使自己登不了高,也决不会让你心情舒畅。 且不可小瞧了这种方式,因为如果仔细地分析起来,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话都经不住推敲。 应对这种方式的最好办法,除了远离这种人之外,就是不说话。 但人若是担心出错就永远不说话,又与死人有什么区别呢?想想,真是难死人。 三、善猜测,而且会把猜测当成论据理直气壮地说出来。 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做了事,只要自己不说出来就无人知晓,还有猜测。 人做事都带有指向性必要影响到别的另外一些人,或直接的或间接的,譬如我的班级考了好成绩而别人没有就会因为比低了别人而指向了别人,或其更远的一些只要引起了别人的兴趣,他就要打探,打探不到必要猜测。 莫不是他用了阴招?或者他做了假?尽管事情往往自身存在问题,他却从不考虑,只去做一些猜测。 这些猜测当然与善抓漏洞者一样绝非毫无用途必要拿来应用,除了安慰已伤极了的自尊或被强烈的好奇灼伤了的心之外,常常会因为猜测多了而必定如此地认为必定如此。 这样的猜测足可以当证据,关键的时候就要拿来炫耀一番了。若你不服非要追问,得到的或许只有一句“或许如此吧”或者“哎,对了,这不是你说的吗?”,仿佛说这话的人原就是你,你显然是自私的,为了私利说过的话都不肯承认。反正,一堆的问题都是因为你。 四、便是与前三者紧密相联的天才的编造。 经过了打听、善抓矛盾、猜测之后便是天才的编造,无论什么人做事只要经过了前三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影子。 天才的编造就以这些隐隐约约的影子为基础进行精雕细磨,而且牢牢地抓住了人的心理最注重说话的技巧,譬如若是说某人的坏话,必不直接说“此人如何如何不堪”,而总在搀杂一些用意明确的编造的故事的同时,说“此人如何如何富于心机”,话虽是反的,却抹去了说人坏话的尴尬,关键的是更容易博得信任。 别以为这些类似捕风捉影的谣传的编造没甚用途,实际上却最具杀伤力,而且所有探究方式的最终都必须经过这一关。 不能说所有的人都善长这一点儿,但生活中类似的人却不在少数。我们老祖宗不是说过吗?三个人都说这头驴是虎,驴就成了虎,驴果然是虎,即使再有力气,最终岂不还要吃了驴,又有谁还敢再养呢?我们当切记。 我们现在所谈的,显然已经抛开了村里人的那些善意的或者只应该称之为关注的探究欲。 2 由于始终出于被探究的中心,我始终都被别人的探究欲所笼罩着,却仍是无法阻挡我顺利地考取省师范学院以及雄心勃勃地重回乡中学巧遇我同学的父亲调我们乡做分管教育的副书记而让我做副校长的好运,尽管做副校长并非我的初衷,却大小也算是个官儿,原毫无奢望的我总算体会了一番做官的味道,已是不虚此生了。 现在来看,我会毫不迟疑地认为这是人能力以及伴随着能力的人际关系逐步积累的结果,而当时我却信了村里人常说的“人若是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的迷信话,错误地认为这就是运气,而且那些总在笼罩着我的恼人的探究必会远去。 然而,我错了,错得厉害。笼罩着我的探究欲不仅越浓越紧了,而且范围更广了,只是这些探究欲由明里转向暗里,因为没人肯自找麻烦,便不等于不存在。 做官或许就是探究欲的起源之一吧,我不能不感叹“大隐隐于市”这句古话了,只要做了官,无论大小,就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人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动物吧,但冲动无疑在紧紧地压缩着这种感觉,我必须更有所作为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似乎不有所作为就无法回报江东父老,而且这种具备了现实条件的愿望根本无法阻挡,劝都劝不住,当时理所当然地也少不了这种劝告,但我必是要改革的。 现在想起来,我若是不搞改革,落魄之后的探究欲与议论或许会更少甚至没有,没有是不可能的,只会是更少。 所谓的落魄,竟是因为官这东西只能上而不能下,倘若下了,处境往往会比压根没有更糟糕。 其实,我当初的所谓改革无非是说了一些别人没有条件说或者压根儿就不想不愿说的话,每个人心里都象秤一样明白必是铁定的。 别看是简单的事儿,往往简单的事儿说出来也需要勇气,勇气有时候或许就可以说成是冲动或者人们嘴里常提及的傻气之类的东西,倘若没有了这种勇气,世界当然只能在原地踏步而不可能发展了,当然,这种勇气也会象获得一样必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前面的讲述中曾经提及,我的代价便是未能品味到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