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清明踏青 (第2/2页)
路前行,左右两旁皆为农田,里面还有劳作的百姓,当这支嬉闹的队伍走过时,引得两旁百姓纷纷侧目。 农田尽头,乃是葱葱郁林,青翠草地。时有不知名的小花在草丛间盛放,于万绿丛中点缀上一抹芳彩,别添雅致。低洼处,又有山间清泉汇聚成的小溪,淙淙作响,在静谧的山野中奏响绝美的乐章。 树荫旁,有一块空旷的草地。此地青草依依,背靠郁郁密林,面向潺潺小溪,正是好去处。众人在此地驻足,稍微收拾后,便将行李放下。 这些世家子弟久居深宅,对这山野风采颇感好奇,都显得格外兴奋。少年少女,神采奕奕,活力十足。有美丽少女指着山间无名小花询问名字,青葱少年竞相回答。又有更幼者在草地间追逐打闹,跟着彩蝶蹁跹起舞。 倏尔,有少年引赋而歌,稚嫩的声音中略带沉稳,抑扬顿挫,满怀感情,引来众人喝彩。少女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取出古筝瑶琴弹奏古曲,亦获赞美。有更幼者,用竹片拨奏小号的五弦箜篌,才艺颇佳,众人赞誉不绝。 ·刘誉静立一旁,欣赏古人才华,心中赞叹。忽的心血来潮,想起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来,不由得轻声诵出: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刘誉声音不大,但身旁众人倒是听得十分清楚。由于众人皆不曾在别处听过,便出言询问。 ·“子思兄,此诗虽风格迥异,但行文极美,恕小弟无知,不知何处所处?”刘晔与刘誉向来关系极好,冲刘誉问道。 ·而刘誉诵出此诗后,便察觉不妙,毕竟这诗乃千年之后才出的,这时候拿出来自然格外引人注意。听得刘晔问到,刘誉总能说这是一千后南宋吴惟信写的,只能厚着脸皮答道:“愚兄略有所感,信手而作,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说这话时,刘誉心道,要是吴惟信知晓自己剽窃他的作品还装得这般谦逊,估计得一口老血喷出,大骂世上竟有这等无耻之人。 ·“兄长大才!”刘晔听得刘誉的回答后,向其微微揖礼,衷心道。在往日交流中,刘晔便感叹刘誉博学,如今又见刘誉有如此诗才,不禁叹服。 ·“子扬过誉了。”被刘烨衷心赞叹,饶是刘誉脸皮颇厚,这时也觉得隐隐有些脸红了。 ·被刘誉这么一搅合,众人的气氛越加高涨,少年少女们更加活跃了起来。在听得刘誉的诗后,有不少少年为其折服,纷纷拿出自己平日里所作的诗赋,向刘誉请教。不过,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骆宾王之才,在七岁便能写出《咏鹅》这等名篇。这些士子的作品大多极差,格式韵律混乱,乱引典故,甚至还有人错词连连,让刘誉不禁有些无语。并且,刘誉又不敢打击他们的自信,只能纷纷说好的同时,又据自己的理解指出一些误漏。后世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刘誉虽没有什么诗才,但毕竟读过后世众多诗词,见识比这些普通少年要宽广得多,加上自幼看书认真,底子颇佳,到也是将这些少年糊弄了过去。 ·看着场中活跃的少年少女,刘誉却总感觉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毕竟有着后世成年人的思维记忆,在心理年龄方面便于这些少年远远的拉开了距离。当然,有这种感觉的不止刘誉一人,在他身旁的刘晔也有这种感觉。刘晔天生早慧,心智成熟,为人沉稳有主见,自然跟这些小小少年玩不到一块儿去。估计是心理年龄远远超出实际年龄,史上的天才少年大多都有些孤僻。据史料记载,刘晔这货十三岁时便据母亲遗命杀了他老爹那个爱陷害人的宠侍,这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或许是感觉有些无聊,又见刘晔跟自己一样闲着没事做,刘誉便对刘晔道:“子扬,不如你我四下走走?”而刘晔本就闲得慌,自是欣然同意。 ·小家伙刘齐相貌可人,颇讨人喜,再加之天生活泼机灵,倒也与那些少年少女们玩得开心。刘誉悄悄给一位年纪稍长的同门打个招呼,让其帮着照看小家伙。 ·刘誉二人并肩同行,步伐极慢。一边欣赏春日风景,一边闲聊些日常趣闻。少时,丝竹之乐渐寂,只剩下春日黄莺的轻鸣在林间回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