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理工天下_一九九 炮击大非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九九 炮击大非川 (第2/2页)

理单元就是一个折冲府,人数从1500人到2000人不等。一般两个到三个折冲府组成一个军团。

    同先进的战斗编制相比,吐蕃人的军队庞大而混乱。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大概是一万人(马),这是他们的军事调动单位。禄东赞要调动这四十万人,除去他亲自率领的部落,需要有三十九个信使来传播他的军令。同样,这四十个个万人大队,也是战斗命令的对象。

    至于基层队伍,大概是三百人的骑兵为一队。每一个万人大队,大概有三十个队出战。这三百人就是吐蕃基层的战斗单元。同样,一个部落习惯用什么战术配合,也是用三十个骑兵队来配合执行。在以往的战斗中,他们的阵线也是这样配置的,大概十队人马打头阵,尽量冲散唐步兵的阵线。然后保持速度,撤出战场修整。接下来十队人马继续冲击,以求杀伤。最后第三队人马和修整完毕的第一队人马再加进来,如果战局顺利,他们便追击,如果不顺利,那就尽可能的接应败兵,掩护撤退。

    因此,这四十万人,就组成了一大片分成一千二百个百夫长带队的庞大集体。他们列队完毕时,战线宽度可以连绵十里。这个数据怎么来的?每一只百人队三百骑,十骑的宽度算上中间距离,大概有十五米。正面有四百个百人队,那就是6000米,正好是十唐里宽。这只队伍的纵深更加可观。按照每骑三米的长度,三十骑就是一百米。前后三组,那就是三百米的纵深。这样尺度的大战,在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这样就显示出唐军营地选址重要性来了。唐军营地在大非川之侧三百多米的地方,河水在此地拐了一个弯,吐蕃军队无法在一个舒适的宽度上安排他们的人马。因此他们只能收缩战线,加大纵深。在实际战斗中,吐蕃人的锋线宽度最窄处大概是三千米,由于奔跑时无法靠的太近,一个百人队三百骑的分布密度,大概是一百五十米深,二十米宽。他们的骑射打击距离在三百米左右,冲锋速度每秒可达18米(大概60公里每小时)。按照十秒一箭的射速,他们射出2,3箭之后,就会和步兵方阵接触,利用速度和骑刀来劈砍杀伤对手。

    而与之对应的,唐军火炮的打击距离在一千米左右,每分射速2发,如果不用水清洁炮管,可以勉强达到4发。1000米的速度,吐蕃骑兵需要的时间也正好是一分钟。所以标准战术最好是三发榴弹,一发霰弹。但是榴弹如果不能控制爆炸高度,杀伤力是很有问题的。因此对吐蕃人的密集阵列,薛仁贵的命令是使用实心炮弹。它可以打穿二十排人,加上马可能就是次一点儿。打不穿吐蕃三百人建制的队伍没有关系。后面十排顶着前面二十排人的残肢断臂,心理多少会受点影响吧。

    因此,唐军的炮兵三千人,四百门火炮。这些火炮均匀分布在两千米的阵线上,可以调整一定的角度覆盖更大的目标线,或者形成交叉打击区域。吐蕃军在发动第一次冲锋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第一次炮兵骑射,带来了如此壮观的效果。

    四百发炮弹以400米每秒的初速飞出炮口,三秒后落在一公里左右的着弹点,平均打穿了十五个吐蕃骑兵。第一轮就带走了六千人的生命,并且让另外一千五百人因为受伤震荡或者吓破胆而丧失了战斗能力。

    禄东赞并没有带队冲锋。他留在中军,听见前方传来惊天动地的爆响。

    “我的老天,那些事什么玩意儿?”他喃喃自语,不知道该如何下令。几只吐蕃人的残肢从天而降,落在他面前的草地上。

    可是因为全军已经发动了冲锋,更多的吐蕃人不得不随着大队继续冲向前面血腥的战场。

    第二轮和第三轮炮击,因为距离更近,打穿了更多的吐蕃军的战线。三轮实心弹收割超过了两万人马的生命。而大战才开始了40秒!对一个四十万人的大军而言,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样的厄运还接连落在他们的头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