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传檄苏南 (第1/2页)
洪天在接纳了李鸿章投降后,马上让其书写檄文,向着苏南各地送出,而第一时间就送到了在镇江和太平军激战的各路淮军将领手上。 金坛的潘鼎新,溧阳的张树声皆接受了李鸿章的劝降信,向当地的太平军投降。 接受潘鼎新和张树声投降的,是刘官芳和李臣典,他们二人也没有为难潘鼎新和张树声,反而极力和对方交好,他们都清楚洪天的品性,他们眼前的降将恐怕未来也将成为他们的袍泽,虽然之前还生死相向,但以后估计就要并肩作战了。 不过,在丹阳的吴长庆,却是拒绝接受檄文,当场就将它撕碎,但他倒不敢说不服从李鸿章的名利,否则自己底下的那些将士,恐怕马上就会反叛,所以他对下面之人宣称李鸿章根本不可能投降太平军,这檄文定然是假的。 在安抚好手下的将士后,吴长庆秘密的将那些李鸿章的死忠将领除去,换上自己的亲信将领,彻底的掌握自己所部的军权,继续和萧庆衍部激战。 当这些消息,传到洪天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数日后的事情了,这些时日,他已经开始收编投降的淮军将士,并且初见成效。 在得知吴长庆依旧抵抗后,他倒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事前他就跟李鸿章询问过他手下将领的事情,潘鼎新和张树声两人李鸿章有信心让他们按照其命令投降,但是对于吴长庆此人,李鸿章就言称丝毫没有信心了。 因为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在太平军转战安徽之时,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于咸丰四年,1854年,战死庐江。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这是杀父之仇,就算李鸿章曾是吴长庆上司,两人也是知己,但这段怨仇也无法轻易化解的。 洪天得知这些后,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领军出征,南下丹阳,进剿吴长庆部了。 一路上,洪天可谓顺风顺水,在镇江境内长驱直入,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这里的淮军部队,在见到陪侍在洪天身边的李鸿章和曾国荃之后,全部都缴械投降了。 据洪天所知,整个苏南地区,在李鸿章所写的檄文之下,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反抗淮军部队者极少,除了吴长庆部之外,都不成气候。 当洪天的大军到达丹阳之时,吴长庆已经突围,向着东边逃了出去,退到了常州。 洪天无奈,他知道吴长庆是不希望自己的部队和李鸿章会面,否则那些将士是否真会跟从他都未可知,更不要说击败洪天带领的大军了。 追! 洪天毫不犹豫的下令,镇江已经平定,苏南乱成一团,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太平军浩浩荡荡出发,其他如萧庆衍部、刘官芳部、李臣典部等则四处扫荡,而彭玉麟和杨岳斌组建的水营沿江东进的同时,也将整条长江水道都封锁起来,阻断了南北往来,满清的漕运路路也被拦腰截断。 一路上,洪天势如破竹,扫镇江,下常州,破苏州,定太仓,兵临松江,当年淮军辛辛苦苦征战近三年所得成果,被他两个月不到就粉碎掉。 数万太平军在苏南不断扫荡,能稍微抵挡一下太平军的,也就只有吴长庆部了,不过吴长庆部也难以对太平军造成多大的麻烦。 李鸿章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得街知巷闻,吴长庆的部曲在得知真相后,大部分都溃散掉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毕竟形势太过恶劣了,都成了孤军了,难道还跟着吴长庆等死不成。 吴长庆一口气逃到松江,带着亲兵扎入了上海,控制了当地的城防,准备和太平军死战。 而洪天则毫不客气的将上海团团包围,包围网密密麻麻的足有数十重之多,而松江府内的府城华亭、南汇、川沙厅、金山、青浦,北边的太仓州州城镇洋,及宝山、嘉定和崇明各地,都已经落入太平军手中,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而且还被太平军大军围成了死地。 不过洪天并没有强攻,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李鸿章的家眷就在上海,说起来李鸿章投降后,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帮助洪天书写檄文,传檄苏南,完全是因为这一点。 他的家眷在开战前已经送入了上海租借的洋人朋友那里,安全根本不用顾虑,就算满清恼怒也不敢轻易到租界那里抓人。 而洪天在意的第二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