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云五千年_第四十四章 李牧力战强秦,可大势难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李牧力战强秦,可大势难当 (第2/2页)

下:

    李牧将军和司马尚将军啊,他们是曾经打败过秦军的,按理说,这次他们要是真的发力,秦军早就被击退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年了,还没有尽全力为赵王干活啊,明摆着,他们和秦国早就串通好了,他们在等待时候,想把赵王当见面礼送给秦王嘛!

    这小风是一阵一阵的吹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是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听到谣言的声音就大。李牧啊,这是你不仁在先,我也是为了自保,赵王就重新派出将领,去前线接替李牧和司马尚,让他们二位回家养老。

    我们前面说过,李牧打匈奴的时候,就是一根筋,他觉得,自己要是回去了,这数十万赵军的性命就不保了,赵国也不保了,干脆就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搭理赵王的命令,继续和王翦对峙。

    这回赵王真的明白了,看来李牧谋反之心已经属实了,那我也不客气了,干脆,就派出了秘密行动小组,偷袭了李牧,并且处死。司马尚也被弃用,赵军被两个庸将统领。可怜李牧,一世英名,未逢明主。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国大军再次对赵军发动总攻,赵军大败,而后,秦军趁势攻下邯郸,生擒赵王,赵国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军拿下了代,公子嘉被俘,赵国最终灭亡。

    赵国结束了,做个小小的总结吧。

    当年三家分晋之时,赵国实力平平,而后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一出道,就力据强敌于家门,而后又扶助燕国,干涉秦国,一时威风了得。之后胡服骑射,荡平中山,赵国之威风,天下皆有感受,只是当时群雄实力俱在,赵武灵王也不敢有一统天下之心。

    而后惠文王继位,手下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加上君主贤明,知人善任,虽有强秦窥视,亦自保无忧。后世李牧,北击匈奴,西据于秦,如果使用得当,赵国还可延续,无奈君主昏庸,自毁长城,赵国江山,就此终结。

    晋家出来的三兄弟,韩国和赵国都被秦国收编了,接下去,就轮到了魏国。

    其实魏国早就看清了自己处境,早在公元前231年,魏国就主动向秦国示好,献出了自己的丽邑,那意思很明确,不要打我,不要打我。当时秦国正在调兵遣将攻打赵国,知道赵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就没太贪心,收下了魏国的丽邑,让魏国又过了几年的好日子。

    公元前225年,腾出手来的嬴政,派王翦之子王贲为主帅,攻打魏国。魏国也不傻啊,明知道秦国不会放过自己,这几年也没闲着,是抓紧时间紧固城池,把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修的铁桶一般结实。

    王贲带军来打大梁城下,几次攻城,都无功而返,王贲一琢磨,这老魏是死心要守城了,他耗得起,我可耗不起,老爹都打了那么多胜仗,我得抓紧追赶不是。他仔细分析了一下局势地形,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是这个主意,拿下了大梁,终结了魏国。

    王贲下令,既然老魏脸皮厚,打不动,兄弟们,你们也不要费劲了,都给我干点别的吧。去给我挖渠道,把黄河和鸿沟的水给我引到大梁城下,我要水淹老魏。士兵们一听,不用冒掉脑袋的危险攻城,去干体力活,好嘞,很快黄河和鸿沟的水就把大梁城团团围住。

    要说这老魏手艺真好,大梁城城墙真坚固,大水足足泡了三个月,城墙才轰然而倒。这下好了,没有了城墙,魏王也不用出城,就投降了。从此,没有了魏国。

    伤感啊,又到了写总结的时候了,晋家三兄弟都光荣了。老魏,是战国初期的领跑者,算的上是先富起来的那个人,魏文侯求贤若渴,曾经做出天天把大门吸引人的低姿态,而且老天还特别的眷顾他。

    李悝、吴起还有很多的文臣武将,聚集在了魏国,而后庞涓和孙膑也都在魏国会和。不管是庞涓心胸狭窄惹的祸,还是当时的魏侯不识货,总之,魏国失去了进一步扩大势力的机会,马陵一战,国力大损,之后再也没有掀起波浪。

    至于后来的小打小闹,到被秦国逼的闭门不出,似乎,也只是随着大流往前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