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风云五千年_第五十七章 项羽跟叔叔起义,刘邦带兵来投,两位英雄就这样见面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项羽跟叔叔起义,刘邦带兵来投,两位英雄就这样见面了! (第2/2页)

找出殷通的郡守大印,挂在身上,想想分量可能不够,又捡起殷通的人头,提在手上,而后走出门口。殷通的手下哪见过这种场面,一个个是大惊失色,项羽就势冲杀过来,一顿砍杀,放倒了一百多人,而后叔侄二人大摇大摆走出郡守府。

    项梁回家之后,马上召集自己联系好的各路豪杰,以及官府里的自己人,正式起兵造反。项羽又派手下去接受吴中郡下属的县城,一共召集到八千精兵,项梁自封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副将,爷俩要大干一场。这爷俩正折腾高兴的时候,有消息传来,陈胜被章邯大军打败了。项梁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个机会,现在天下群龙无首,该着我们爷们出头了。就和项羽商量,率领八千人马,渡过长江,向咸阳的方向挺进。一则项梁有项燕之子这么一个名号,二则这八千兵士也确实作战勇猛,在项梁向西进军的途中,除了攻城拔寨之后,还有不少武装力量前来投奔,很快这只军队就改头换面,变成一支六七万人的大部队。来投靠项梁的这些人,那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是最值得一提的人,叫刘邦。

    刘邦,没有项梁项羽那样显赫的祖先,老爹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却没有个农民样,为人大大咧咧,天天是东逛西晃游手好闲,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买卖,就是在家里吃闲饭。乡亲们对这样的人,那都是指指点点,觉得他老爹养了个二流子,刘邦的老爹,也就是刘老太公,也觉得这个儿子实在不争气,可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刘邦依旧是我行我素。

    你要是觉得刘邦是缺心眼,那你可错了,他心里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虽然白天到处溜达,可夜深人静的时候,刘邦经常半宿半宿的睡不着觉啊。他觉得,我哪里是该种地的人那,我这种又机灵又会办事的人,应该把我的才华用到当用之处,怎么能浪费在田地之上。可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又是那个时候,就算有本事,也没那么容易出头,刘邦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好主意。他听说魏国的信陵君特别爱才,干脆就辞别了老爹,去魏国大梁投奔信陵君去了。

    也是刘邦命不好,刚走到大梁城,就听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消息,信陵君死了。哎呦,这可怎么办,还指望能在信陵君身边发光发热,现在该何去何从啊。刘邦也没有为难多久,他很快就听到一个消息,信陵君当年啊有一个叫张耳的门客,这张耳估计是受信陵君熏陶太深,现在自立门户,也在招收门客。刘邦闻听大喜,总算是有了新目标,他就修改了一下路线图,去寻张耳。您还别说,刘邦还真去对地方了,他和张耳是一见如故,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朋友。也是该刘邦命里有风,在一个地方停不住,很快魏国灭亡,张耳成了通缉犯。这通缉犯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也就没能力给门客吃饭了,大家也就做鸟兽散了,当然了刘邦也跟着散了。刘邦在外面折腾了几年,也没折腾出名堂,想想还是家里好,顶多老爹会骂自己几句,可做饭的时候,还是不忘下自己的那份米,就又回到了老家沛县。

    虽说在外面没混出什么名堂,可毕竟见过了世面,回到村里之后,刘邦俨然成了一个人物,后来沛县进行人才选拔,刘邦就脱颖而出了,当上了人生第一个官泗水亭长。亭长这个官不大,势力范围也就是方圆十里,可也有了向上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刘邦就和沛县的官吏们混熟了,毕竟是在大地方当初门客的人,刘邦谈吐更加自如,眼光更加远大,渐渐的在沛县这个地方,也是小有名气了。

    人一旦开了窍,潜力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刘邦总觉得自己胸中憋着点东西,虽然说不上来是什么,可心里总是较着一股劲。有一次刘邦送一队人去咸阳服役,在行进的路上正好碰上秦始皇的大队人马出巡,刘邦站在远处向车队眺望,只见车队华丽,装饰精美秦始皇坐在车上是八面威风啊,他觉得心中那股劲一下子就散出来了,脱口而出一句话”大丈夫就应该这样活啊”。经受了这次心灵洗礼之后,刘邦做事情更积极更努力了他是有条件就去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