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涯_第贰拾贰章 重组 (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贰拾贰章 重组 (下) (第1/3页)

    现在的计算器都是打字机大小,售价一千二百美元。FOR的财务部门就有两个这种东西,搬来搬去很不方便,还要插电源。不光又大又贵,功能还挺弱,只能做四则运算和一些简单函数。

    不过没办法,不用这个东西,就只能拿张纸手算,或者拉计算尺,打算盘。

    德州仪器看到了这个巨大商机,在六十年代中旬勒令发明集成电路的吉尔比发明一种袖珍计算器,争取能用电池供电并且能放在口袋里。在当时这是德州仪器的最高机密,就等着一炮打响大发横财。

    1966年底,原型机通过测试,不过真正上市却是在1971年。将近五年的时间都是在解决一些小型化相关的具体问题。在范含看来,实际上这就是由于对摩尔定律无可奈何,只好坐等技术进步而已。

    这次FOR开发微处理器,就是造一个计算器当作例子,好证明自己的发明有用。恐怕德州仪器扬言的“侵权”指的就是这个。

    既然自己申请的是微处理器专利,并没碰“微型计算器”,看来这事还有的商量。

    真正的第一块微处理器,Intel的4004,就是为了日本某家公司制造计算器的业务而定做的。外部数据线是四位,内部则是八位,共有46条指令,两千三百多个晶体管。这样的东西,以目前的水平还是造不出来的。

    当初打算搞微处理器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当前技术水平,要求就是尽可能的简单。结果到了现在,也就能算个十五以内的加法,造出来的东西说是“计算器”实在是打肿脸充胖子。

    德州仪器弄出来的那个倒是真正的计算器,只不过没有处理器,都是用专门的芯片,纯粹的电路实现。

    听完介绍,范含松口气,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还以为微处理器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呢。

    既然双方专利没有交集,那德州仪器的“扬言”也就是咋呼而已。可以理解,毕竟袖珍计算器全球累计销量过亿,这个项目确实给德州仪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难怪从开发之初就严格保密。在这之后,这个吉尔比又发明了数字手表,就是国人俗称“电子表”的东西。虽然这东西不如石英表甚至某些高档机械表走时精确,不过仗着便宜,人人都用得起,又一次卖疯了。

    谈判倒是很简单,大家坐下来把话一说,握握手就算完了。

    德州仪器继续弄他们袖珍计算器,反正本来就没用微处理器,不牵扯FOR的专利。而FOR这边,可以造微处理器,也可以把微处理器用于计算器,就是计算器产品的体积不能小于一个标准。通过艰苦的讨价还价,终于定下来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长宽高以及重量的下限。

    为了遵守这个协议,FOR的产品不得不采用一些可笑的措施。

    开始的时候还不明显,一个大木头盒子,里面是电路板,盒盖上是晶体管拼成的一串“8”和一堆按键。

    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提高,电路尺寸缩小,元器件已经用不了一整个盒子了,但是还是得做那么大,为了满足重量限制,不得不加入一些铁块用于配重。

    再过一阵,产品成了一个空盒子里面灌上水泥,计算器只需要嵌在盒盖上。这种设计当然会遭到用户的抗议,许多人都是把计算器取下来用,盒子扔掉。

    到了最后,范含索性逆向思维,盒子是盒子,计算器是计算器。FOR和一家家具厂签订了协议,订购了一大堆做工精量的储物柜,尺寸反而大了不少。而真正的计算器甚至比德州仪器的产品还要小,用双面胶条贴在柜门上。这时候储物柜的成本已经超过计算器了,用户多半都是奔着这个柜子来的。买回去之后摘下计算器就能用,计算器倒成了赠品。

    这种做法自然遭到了德州仪器的起诉。

    虽然FOR和德州仪器长期以来合作愉快,关系良好。不过交情归交情,法律归法律,美国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应诉本身很轻松,因为FOR虽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有说服法庭各打五十大板的把握。不过,商业定律“和气生财”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威力。为了不把关系闹僵,FOR的律师稍稍拖延一下时间,地下交流交流,德州仪器就决定撤诉,改庭外和解了。毕竟这时候这个领域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日本厂商,没必要揪着FOR不放。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FOR不再生产袖珍计算器,而德州仪器也既往不咎。

    -------

    之所以坚持要造计算器,小个的不准造也要造大个的,就是为了让新诞生的微处理器有销路有市场。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除了计算器也没别的用途了。可以说只有到了Kervin型微处理器推出,性能上才足够拿来干点别的。

    摩尔定律只是对于发展态势的描述,并不是自然法则;其成立的前提是业界相关公司都在马不停蹄的努力,而不是干等。为了尽快实现目标,使Kervin芯片早日出现,FOR必须加大投入增派人手;为了不造成财务恶化,不打击员工士气,现有成果必须要卖将出去,尽可能的转化为大把的票子。

    范含最后一次见到台式计算器还是在大学里面上物理实验课的时候。写实验报告需要观测一堆数据,然后根据几个公式算出一堆结果填进表格。实验室配备了几台八十年代初采购的惠普“可编程函数式计算器”,供学生们使用。虽然很多学生手头都有袖珍计算器,甚至就连学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