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的极致重生_第070章 崔大升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70章 崔大升官 (第2/3页)

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帮助太子。

    比如之前的京城动乱,若没有李荣单枪匹马的在京城、宫城进进出出。太子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拿下吴王。

    除此之外,太子看重李荣,并愿意给他升爵的主要原因。则是李荣无心仕途,更不关心宗室里的纷争,相较于其它权贵们的明争暗斗,李荣的恣意江湖,更让太子放心。

    嗯。忠心,没野心,还既有能力,李荣这样的人才,太子必须招揽。

    李荣走进偏殿,恭敬的行礼。

    太子从案几后走出来。笑呵呵的对李荣说:“大郎无需多礼,你来的正好,孤刚命人煎了茶汤。陪孤一起用吧。”

    “多谢殿下。”李荣闻言,再次行礼道谢,跪坐在太子对面。

    太子亲自将茶盏递给李荣,随意的扬了扬下巴,“尝尝。”

    太子这般随意。显是将他当自己人看待,李荣也没有客套。直起身子双手接过茶盏,点头致谢。

    呷了一口温热的茶汤,李荣微眯着眼睛细细品味了一番,赞道:“好茶。”

    太子见李荣很上道,也觉得满意,笑着说道:“这是今年新贡的团茶,等大郎回去的时候,孤命人给你带一些。”

    李荣忙放下茶盏,直起身子拱手谢道:“谢殿下赏赐。”

    闲话了几句,李荣进入正题,告诉太子自己欲往东海游历。

    太子知道李荣是宗室里的一朵奇葩,不爱玩乐、不爱热爱、不爱女色、不爱银钱,偏偏喜欢仗剑行走四方。

    之前李荣忽然返京,也是接到圣人的宣召,知道朝中有大事,这才回来。

    如今大乱已平,京中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依着李荣狂放不羁的性子,他能在京中这个四方的城池里久待才怪。

    所以,听了李荣的请求,太子一点儿都不意外,“孤素知你是个洒脱的性子,既然决定了要出去,那就去吧。只一点,一定要注意安全,孤可不想再次看到你的时候,你又被什么人砍伤了。”

    李荣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知道,太子在调侃他在吴王之乱时被个游侠儿伤了肩膀的事儿。

    两人正说笑着,内侍进来回禀:“殿下,弘文馆学士崔幼伯求见。”

    “崔幼伯?”太子一怔,好一会儿才想起这人是谁,“可是襄城郡主的夫君?”

    “是。”内侍忙答应道。

    太子放下茶盏,敛住笑容,问道:“哦?他此时求见孤可有何要事?”

    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官,若不是有萧家这层关系,太子还真不会把崔幼伯放在眼里。

    “禀殿下,崔学士是来复命的。”

    “复命?复什么命?”太子不解,他每天处理那么多的政务,哪里记得自己曾对一个六品小官下过什么命令。

    太子下意识的扭过头看向身后的屏风,目光掠过素白屏风上标注的一行行小字,最后,他的视线停留在一行朱色小字上。

    这是太子跟圣人学习的习惯,每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重要的人物,他都用笔直接记在座后的屏风上。

    为了提醒自己,他还特意用两种颜色记录:红色的记录好事儿以及得用的人,黑色则记录糟心事儿以及不堪大用的人。

    太子在一行红色小字里看到了崔幼伯的名字,顺便还标注了一个陌生的名词儿:“活字印刷术?”

    脑中灵光一闪,太子终于记起来了,“哦,难道他已经研制出了活字印刷术?”

    内侍哪儿知道呀,他只是记得两个月前,这位崔学士跟萧驸马一起来见太子,当时太子很高兴,还特意叮嘱他,下次崔学士再来的时候,定要帮他通传。

    不过,太子也不需要内侍的回答,他笑着说:“请他进来吧。”

    虽然太子不知道印刷术是个什么东西。但他既能用朱笔记下来,应该是件对自己有益的事儿。

    李荣坐在一边默默听着,待内侍出去了,他才装作不经意的问道:“襄城郡主的夫君?呵呵,这么说来,这个崔郎还是殿下的嫡亲外甥女婿呢。”

    太子微怔,随即笑道:“可不是,呵呵,他是阿姊的女婿,自是孤的嫡亲晚辈。”

    圣人的儿女多。世家又相互联姻,太子名义上的外甥、外甥女还真是不少。

    但嫡亲的,却也就那么十来个。

    想到这一层亲戚关系。见到崔幼伯的时候,太子的笑容中多了几分长辈的慈爱。

    “殿下,臣幸不辱命,终于研制出了活字印刷术,”

    崔幼伯跪下行完礼。将面前的托盘推了推,道:“这是臣试着印刷的书籍,恭请殿下一览。”

    太子身后的内侍得到指示,忙来到崔幼伯近前,将那托盘端到太子面前的长几上。

    托盘上放着一个用白绢包裹的东西,太子掀开一角。露出一本本线装书籍。

    对于线装书,太子并不陌生,三四年前便有人提出。用卷轴的纸书、帛书以及早期的竹简,不利于存放和流传。

    那人建议改变书籍的编写存放方式,将卷轴改为线装,即把纸裁成相同大小的纸张,在一侧打孔。最后装订成册。

    这样的线装书既便于存放,也便于书写和阅读。而且还便利。

    只是当时推行的力度并不大,线装书也只在京城的某个小圈子里流行。

    恰巧,东宫里的某位僚属是那位线装书首创者的同乡,曾亲眼见过线装书的便利,还曾向太子推荐过。

    可惜当时太子心里全都是怎么干掉有野心的弟弟,无心这种‘闲事儿’,草草看了一眼,便丢在了脑后。

    太子不重视线装书,但他却知道此为何物。

    伸手拿起一本,扉页上用极工整的唐楷写着‘贞观律’三个字,太子掀开一页,惊讶的发现这张纸页上的字竟然是相同大小,一撇一捺都不带任何个人特色,排字布局也都非常工整,横平竖直,就像京城的坊墙一般。

    太子来了兴趣,接连翻了好几页,他发现,每一页都是如此。

    但,这、这又说明了什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