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不盖主_第101章 自比孟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1章 自比孟德 (第2/2页)


    “陛下,学生有别的看法。”大殿中忽而出现一声童音,大家都侧目看去,原来是尚锦旭终于鼓足勇气,走到殿中跪下。

    “陛下,学生幼年一直在西域流浪,深知土蕃人好战本性。”

    “大唐毕其功于一役,却是积攒了几代人的心血,陛下筹谋十几年,又得前忠国公和众将士拿命去拼,才拼下安西安宁,四方臣服于吾皇。”

    尚锦旭边说边想,未免有些磕绊,但明皇面带激励,竟然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让他不由激动得满面潮红,继续说道:“如今公主大德,以自身牺牲换取两国缔交,我大唐更该珍惜此次机会。但学生以为,虽该教化,更应练兵。镇平年间明帝陛下之所以被尊天可汗,亦是有那时候令西域诸国闻风丧胆的天策军的功劳。学生以为,只有我大唐拥有一支无双铁骑,才能让好战的土蕃真正臣服,不敢造次。”

    这番话颇得在场武将的心,便是萧铭瑄也没料到尚锦旭小小年纪,有这等见识。

    明皇看他说完,哈哈大笑着站起来,走下御阶,问道:“你是西域来的?祖籍何处?今年多大了?”

    尚锦旭伏地,结结巴巴道:“回陛下,学生本关中人士,因家道中落,父母出塞做生意,没想到太过倒霉,头一次走货就给土蕃人劫走,连还乡的钱都没了。父母便在西域带着家姐流浪,而后有了学生。疏勒城被征西军救下后,忠国公无意和家姐相遇,认了出来,便好心收留了家母家姐。”

    “学生被早早送回长安忠国公府,发誓用心读书,好不负忠国公救命之恩。”尚锦旭说得磕绊。

    明皇耐心听罢,想起当初袁玄洪说过此事,问道:“萧铭瑄,可是李幼玮提及的那位尚姑娘?”

    萧铭瑄躬身执礼,“回陛下,是。当初臣奉命打理疏勒商事,常在城中巡查,无意在一处乐坊里听到长安的笛声,不由思乡。臣少年心性,便请了那位乐师,没想到一见竟而是故人。”

    萧铭瑄说到这儿顿住,若明皇再问,自然是绝佳的机会,若明皇不问,尚锦旭便足以安全了。

    “如此说来,当真是造化了。”明皇叹口气,当真没问下去。他转身回到龙椅上,又问了些河道梳理的时策,见大家答的都很有条理,低声对李佑道:“今次的恩科都是些可用之才,往翰林院放人,你亲拟个名单。不过那个小不点一定放进去,知道么?”

    李佑应下,“父皇,儿臣倒觉得那孩子像当初的萧铭瑄,很有锐气呢。”

    殿试在一片咏春诗中结束,明皇当庭点了状元,花落淮南欧阳停。

    尚锦旭排了二甲头名,明皇钦点他入翰林院修撰,显得颇为喜欢。

    金安仁好巧不巧拿了探花郎,自得之后,想着紧随己后的是个十二岁的毛孩子,又觉着不是滋味。

    明皇回了后朝,太子李佑说到几句,今日的大典便结束,到午时赐宴宣政殿,而后放榜游街,雁塔刻碑纵马,今次的恩科也就告一段落了。

    萧铭瑄拍了拍尚锦旭的肩膀,说道:“待会儿赐宴莫饮太多,你酒量可不是那些人能比的,宁可失了面子,也莫丢人,可懂得?”

    “明白!”尚锦旭应下,一步三回头,跟着内监离开。

    萧铭瑄也走出大殿,看着日头,摸着空荡荡的肚子,忽而很想念侍剑的那碗酸辣汤饼。

    恩科后闲下来没几天,淮王府小世子李杭百日的帖子便广送群臣,不光新进的状元榜眼探花郎,连入了翰林院修撰的翰林也未曾落下,自然就有尚锦旭。

    当日,明皇旨意送来,李迅领旨谢恩后,到了午后,才正式开宴。

    益州郡王李迁自然是座上宾,上官元杨国忠等一系党羽自然列坐其次。萧铭瑄和李幼玮挥挥手,送她进了淮王府的内院,理了理衣袍,和尚锦旭回到自己的案前坐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萧铭瑄想着这偌大的花厅用着这个典故,不由觉得好生荒唐。

    李迅纵然有才华,又哪里及得上曹孟德之志呼?何况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若无曹公一人,又不知几人称帝称王?

    端是高看了自己。

    萧铭瑄给出这么个评价,忽而想起那个土蕃赞普丛苍来。此人非但狼子野心,极有谋略,能屈能伸,且断不会放任西域这么大的肥rou在眼前而不理。

    土蕃的信息源源不断传回,丛苍得固城公主相助,仿唐设三省六部,重用一班汉人,国力急剧上升。

    他才是如今大唐外部最大的威胁,如何能不防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