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 104章 投诚 (第1/2页)
募兵一事进行顺利,各府道的新兵开拔长安城,才四月初,已经到了四万余人。 萧铭瑄请示明皇后,命他们驻扎在长安城东,抽调御林军中各卫校官前去进行训练。 待到九月,这些平均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会前往北庭安西,成为大唐西北方向的中流砥柱,至关重要。 李迅不在长安,杨国忠上官元都安静下来,李佑和明皇多加商议,开始着手江南税负改革,将以往的租庸调制改成夏秋征收的两税法,打算在关中地区试行。 几次朝会讨论后,李佑拿着拟定的两税章程,下发各县实施,期待着两年内的结果究竟如何。 这次制定两税章程中,户部的一位老主事铁晋浮出水面。 此人是长安人士,家境普通,二十岁考中举子,但春闱则一败涂地,直到四十岁出头,改考明经科,才考中二甲末名。当时的丞相房蔚觉着铁晋为人老成,账目做得极好,便请了明皇旨意,直接留在户部,从六品司金主事做起。 铁晋不党不争,老老实实做着他的主事,也常按着上头的旨意到各地巡查税务。李迅把持户部之后,进行了清洗,但见他一副老账房的模样,查清底细后得知是个和谁都无瓜葛的,又极懂账目,便依旧留下做着主事。 这一晃,又是二十载春秋,铁晋已是花甲之年。他膝下两个儿子,都没考中三甲,也没自家老爹的魄力,干脆都经商去了。生意虽没有萧氏商行那般大,但也做的有声有色,算得上富家了。 明皇看罢初拟的章程,特意召见了铁晋。没料到他竟然是个黑瘦的老头子,一把山羊胡,精神竟然抖擞。李佑谏言之后,明皇便提了铁晋户部侍郎,所图为何一目了然。 这些事情,李迅自然全部知晓。但他不动声色,每十日一封陈情信,将赈灾事宜详细汇报给远在长安的明皇。 铁晋擢升户部侍郎一事,李迅还跟明皇开了玩笑,言到自己有眼无珠,放着这么个人在身边七八年竟然一无所知。 明皇自然明白李迅这般做法是何缘由,也叫来李佑,问他是什么看法。 如今李佑终于不必战战兢兢,但他还是谨言道:“六弟赈灾有大功,儿臣大有不及。” 明皇怀里抱着琵琶,随手拨弄着调子,笑道:“朕来问你,若朕禅位于你,去做太上皇。如今朝局你该如何处之?” 李佑赶紧跪下,“父皇何出此言?您龙体康泰,便是再做五十载江山,又有何不可?儿臣不才,又没了母后,只想在您膝下多孝敬。您……” 明皇哪里不知道他顾虑什么,打断他道:“朕便是问你如何安天下,莫顾左右而言他!” 李佑半跪着,看明皇面上并无异色,才敢开口:“父皇您为儿臣选的臣子都极好,儿臣觉着,只要平衡好各方,便能对得起您的教诲了。” 明皇放下琵琶,亲自扶起他来,摇头道:“若你心中毫无壮气,哪里降服得了薛华那等武将?更何况萧铭瑄?” 李佑一愣,“儿臣以为您是很看重忠国公的。” 父子二人离开大殿,一步步走到太液池边。卢有邻挥手退了其余的人,自己也只是遥遥跟着,留给这天下最特殊的父子独处的空间。 “朕信得过阿远,因着他是跟着朕一路走来的。”明皇负手看着初夏的蜻蜓,淡淡道:“至于萧铭瑄那孩子,朕是看重,但看重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忠心。” “父皇?”李佑有些疑惑,“忠国公对您一向忠耿,何况房相也极看重他。” “老房看重他,是因为年轻一辈里,竟只有这一人是有魄力的。”明皇拍了拍自己的儿子,“如今满朝文武,谁赤诚谁jianian诈,谁有手段,你应该都看得分明。这些人自然好驾驭,须知将来你注定成为帝王,不能因着一己喜好而选拔臣子。便说张严,虽是个投机的,但他之前执掌刑部,也就到了极致。” 李佑暗自思量,自然明白明皇今日的话都是何意。 “但武将难驭,”明皇长叹口气,“萧铭瑄是忠耿,但却并非对一人忠耿。他要的是对得起黎民百姓,若你并非明君,他是敢于令拥新主的。你可知道那尚锦旭是什么身份?他是当初上官宏的独子!这孩子救了他不说,还敢带回长安,让他参加科举,一鸣惊人。你就该明白,他眼里揉不得沙!” 李佑大惊,“上官宏?那个毒杀上官丞相的逆子?” 明皇叹道:“这却是冤案了。” 太液池边的对话还在继续,大多时候是明皇不停说些什么,李佑时不时点头,很少开口。 这日之后,新政渐渐全部交付李佑,明皇则很少再上早朝,只午朝来坐坐。 直到李迅赈灾归来。 同一日,萧铭瑄下朝过府,陪着老夫人叙话,又和韦氏坐了坐,叮嘱了萧恒的功课,才一身疲乏回了永安殿。 夜里,萧铭瑄才低声和李幼玮说起白日里的事,等他说罢,李幼玮也拧着眉毛。 “此事事关重大,你应下了?”李幼玮有些闷,起身拉开帷帐,去倒水喝。 萧铭瑄半晌无话,火狐听见声响跳上他的膝盖,不肯下去。萧铭瑄抚着它毛茸茸的脑袋,终究是点了头,“应下了。” 李幼玮气闷,正待和他分辨两句,借着烛火,只见萧铭瑄一脸懊丧,不由软了心肠。 “这可怎么对得起尚jiejie?”良久之后,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