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龙说(起源,发展,职能) (第2/4页)
(选自庞进的《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略有改动。) 以我的个人意见,龙几乎是可以代表着任何一种天候,种族,有着极大,极多的能力且变幻莫测的存在,而且他的繁衍能力显然强过其它的种族,龙几乎可以和任何一种生物,包括人,生育自己的后代,而且他们的后代除了拥有龙的特征之外,还有着高出母族同类的能力与智慧,这些可以见龙九子;难以想象,假如不是龙九子而是九十,九百子会怎样……——所以后来兴起的宗教不得不一再地为他们加上各类枷锁,限制甚至有意诋毁(例如前面评述中提到贬龙、辱龙、斗龙、斩龙等,详细可见后文),我也不得不在本书中一再地点明龙族的艰难处境——不然的话,敖缡儿根本无须因为上界的逼迫而不得被放逐西方,洛基当然还是好好地当他的睚眦哥哥,敖缡传在一开始就可以结束了。 好,接下来谈一谈龙在宗教里的地位变迁。 【道教】 起初,龙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公认的,可以说是相当高位的本土神祗——因为龙型原本是部落的图腾综合而成,也就是说,就像西方的贵族徽章说明了家族的历史一样,一个部落征服了另一个部落,就将他们的图腾抢夺过来加在自己的图腾上面,久而久之,形成具有各种动物特征的龙。而原始社会里,图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膜拜对象。龙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已经提高到基本与皇帝联系在了一起,后来在秦朝兴起,汉朝初期非常兴盛的黄老之学——道教的前身,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的鬼神崇拜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甚至不断地出现修道人与龙不得不说的故事(笑)。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里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龙在道教里,还是有着一定地位的,道教的代表人物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或者,龙是接引,指导者,在后面的传说中,龙虽然听从天师的命令,但还是类似于友爱帮助类型的,天师请龙帮助整修水利,而龙指出错误后,天师也承认错误并且及时改正,(虽然还是龙在做苦力,不过感觉上很憨厚啊,无论是天师还是龙,没有后世那些斤斤计较的味道)。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龙和佛教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至中国。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中国西南地区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在秦汉早期中国西南地区就和印度之间有了频繁的商品贸易。因此中国的龙崇拜经由这条途径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