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龙说(起源,发展,职能) (第3/4页)
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时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其五,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蛇”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中国本土的龙具有马、牛、鱼、鹿、蛇等动物特征;佛教中的龙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马、鱼、虾等多动物的特性,据上,有理由认为,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入的。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国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是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其四,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原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像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像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像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像。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像,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好,或许有人说,因为龙王的概念是印度传入中国的,那么是不是佛教中龙的地位比较高呢?很可惜,不是。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显然只是名称动听而已,在佛教中,龙有两派。一派是信奉佛法的,即八部护法之一的龙众,他们可以经常聆听佛的教诲;另一派是由于不顺佛法的龙,即“八部鬼神”中的“诸龙”,它们要常受到热沙烫身和被迦楼罗捕食的苦恼。不过无论是“龙众”,还是“诸鬼”,它们的位置都在佛和菩萨之后。即便是做为护法的龙王,也只是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佛教寺院里也没有专门供奉龙的塑像,假如有,也是围绕在佛像四周或者身体下,以及脚下的形态。龙要么在佛,菩萨的命令下,掌管着行云布雨的工作,假如自行其事,还要受到最高为死刑的惩罚;要么被安置在佛座、石窟或庙宇的屋脊上,保护着神佛,菩萨以及整个寺院免遭劫难;而就是被金翅鸟无情的吃掉,再也脱离不了苦海。可以说,龙的地位被降低到佣仆,护卫,甚至奴隶或者是工具,食物的地步,几乎都是在佛教入侵之后而在广大信徒中产生的影响,也因为这种恶性循坏,后世的小说之中,也有了凡人都可以侮辱龙族的传说与纪录。 综上所述,龙的地位如何,并不是个人的意愿所可以改变的,其中的变迁,不单单是政权的转移与改变,更多的是由宗教的争夺与彼此攻击造成的,而且由于改变的太过遥远与漫长,很多传说都遵循着后期的教育与言论,对于龙族,我们民族最早的神祗也失去了敬畏之心——至少比不上那些神佛。 很值得感叹,但是无奈啊…… 附带一提,我在本书里把龙族的地位提到一个近似于有着自治领地的世家的地位,上位者当然免不得提防与打压,所以敖缡儿地被放逐也是多方角力的结果,后面,不说了……剧透啊。 还有我一再提到的五爪真龙,五代以前龍只有三爪,宋代出現四爪龍,明代出現五爪,清以後四、五爪並存,且把五爪定位為皇帝的象徵。。所以寺廟的「龍柱」,正確名稱應該叫做「蟒柱」。在此我是由这个理念扩展开去,将五爪定为血脉纯粹的意思而已。 最后说一说,九龙与龙九子的区别——龙的分类 依龙的外观而言(古书综合),龙有虬龙、螭龙、蟠龙、蛟龙、应龙、蜻龙、鸣龙、火龙、蜥龙,而以虬龙为诸龙之首。身上有鳞片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头上有角的叫「虬龙」,没有角的叫「螭龙」,没法升天的叫「蟠龙」,喜爱水的叫「蜻龙」,喜爱火的叫「火龙」,爱鸣叫的叫「鸣龙」,爱打架的叫「蜥龙」。 又说紫禁城廣場之八卦九龍柱指的就是这九龙。 下面才是龙九子,啊呀,真的很多说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