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心愿得偿 (第2/2页)
勖就这样单刀匹马地策马徐行,奔至阵前,饶是李显打从心底里盼着他得胜,又感佩他的忠义,却也只能低叹:“难道是天弃我也?” 韦氏与上官婉儿目光一对,正待上前劝慰,就听得楼下杨思勖已大声叫阵。 那野呼利听到杨思勖的声音,便立刻大笑:“不过是个没卵子的寺人,也敢跑到两军阵前大放厥词?好既然想来送死,本将军就成全你”说罢,已经拍马上前,直奔杨思勖。 “大家,您莫要急,只要撑到天明,想来相王的援军也就到了……”上官婉儿的一句话还没说完,忽听得下面一阵喧闹之声。一直盯着下面形的人大声叫着:“杨寺人、杨寺人他斩了那野呼利……” 正在说话的几人一愕,忙探头向下望去。 茫茫夜色中,那一匹黄驹,一袭溅血青衣分外醒目。 大关刀拖行于地,刺耳的“吱啦”之声令人为之心悸。杨思勖手中高举着一颗血抹糊的头颅,立在阵前高声喝道:“可还有不服的?” 万万没料到不过一言之间,那杨思勖竟就已经将那野呼利斩于马前。李显又惊又喜,却也知道这是难得时机。眼见对面阵中那李多祚惊骇得几乎跌下马来,一众兵将也都胆了寒,他立刻大声喝道:“李多祚,尔食我大唐之禄,本该忠心为国,如今却为一己私利,拖累将士也随你这臣行此谋逆之事。其心可恨,其行可诛,众将士,尔等为朕诛杀此贼,朕必不再追究此事,厚赏尔等……” 李显虽然从来都不是个英明的皇帝,可到底骨血里流着李氏与武氏的血脉,于这人心与时机,抓得很准。这一番话,又不针对被视为精神领袖的李重俊。瘳廖数语,就把这次的玄武门事件由bī)宫转变成了一桩臣谋逆之事。 本来就被杨思勖的神勇吓破了胆的兵将立刻就把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李多祚。虽然还没有立刻就反水,可听着那渐响的窃窃私语,兵啸之事也离得不远了。 李多祚哀叹一声,也顾不得李重俊,在亲兵的护卫下拨马就走。李重俊远远见着,又惊又怕,却也知大势已去,只得在手下的护卫下仓惶逃窜。剩下的兵将群龙无首,眼见自宫门后冲出手持兵刃的金吾卫,也无胆再作反抗,乖乖地跪地伏首。明明兵马数目超过了宫中侍卫,却竟是连打都不成打就束手就擒。 天色将明,大明宫玄武门前一片狼狈。李显站在城楼上,脚也几乎站不稳了。在韦氏的搀扶下,他缓缓转,正待走下城楼,却突听有人叫道:“不好,又有兵马……” “休得胡说”上官婉儿看得分明,立刻一声喝斥,转过头对着吓得脸色发白的李显恭声道:“大家莫怕,来的是相王所掌的右军。” 李显闻言,舒了口气:“四弟总算是来了。” 韦后却没有说话,只是回眸远远地望着那面上书“李”字的杏黄旗渐渐近了,眼中不曾掩去那一分冷厉之色。看清韦后的眼神,上官婉儿垂下眼帘,小心地保持着平和的面容,不露半分绪。 一夜惊魂,到最后不过是一场闹剧。太子李重俊带着手下逃出长安城,却在数后被追兵斩于刀下,连尸都未能得以保全。被割下的头颅更被李显祭于武氏父子灵前。 代表阿爸出席了葬礼,于灵堂前,听到李显亲自念祭文,于武氏爷子灵前痛哭哽咽之事时,李持盈只觉喉中哽住,口发心无法呼吸。虽然不喜欢刚愎自用的李重俊,可想想他太子之尊,不仅被废作庶人,死后更连头颅也被生父拿来拜祭仇人,总觉得口很是发闷。 在心里暗道自己这位伯父真不知是荒唐还是糊涂,竟能如此受妻女摆布。无心再留,她转过悄然退出灵堂。原本,想就这样悄然离开的,可不想方走出几步,就突听得一声吟。 那一声低吟,妖媚入骨。李持盈听在耳中,立刻就意识到不妙,慌忙退至一旁。果然,她才刚躲好就听得安乐的低笑:“好人,莫要胡闹了,万一被人撞见……” “怕什么?”男子喘息着,哼道:“现在人都在灵堂之中,谁会撞见呢?就是撞见又怎样?那死鬼生前我都不怕,现在我倒他不成?” “不怕不怕,你怎么会怕他呢?”安乐低吟着,声音越发缠绵:“你我倒真要感激那jiàn)奴了,若不是他,你我怎好如这般做长久夫妻?武郎,我真是等不及要同阿爷去说了……等了这许多年,今终于叫我一偿心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