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皇权更替 (第2/2页)
了这一场政变的牺牲品。 “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今余逆,可能就是他残害百姓的巨獠……” 三郎哥哥的话,李持盈能够理解,可是每每想起那一夜,仍会觉得胆战心惊。 政变成功的下午,少帝就已经下诏,晋封三郎哥哥做了平王,执掌左右厢万骑军。而钟绍京、刘幽求等人也纷纷有所封赏。如此迅速的封赏,究竟是来自李重茂的意思还是别人之手就不得而知。可这其中的用意却是任谁都能明白的。 可就是这样的安抚,仍不过是细如牛毛的小雨点,根本就不是李隆基等人所期盼的甘霖。 在政变后的第二,太平公主亲自造访相王府。当着众人面前毫不避讳地言称少帝年幼,当神位于相王李旦。虽然李旦婉言相拒,可太平却根本就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转头就找到了宋王李成器与平王李隆基,直接叫他们去劝服李旦。 其实,这些人哪个不是人精,都知道所谓的劝服不过是种形式,必需走的过场。 可两兄弟仍是义正词严地表示:自家阿爷淡泊名利,根本就不把这所谓的皇位放在眼中。当年在皇位之上,尚且神位于母。后来更是连皇嗣之位都让给了兄长。现在又岂会在乎帝位呢? 李隆基更是凛然:“吾等此番行事皆为大义,若有半分私念,必遭天谴。” 话虽说得尽了,可最后却仍是在太平的喝斥与众臣的劝说下,二兄弟同往劝服父亲。 李旦起先不,连辞数次,可在两兄弟相续劝说“请阿爷为天下百姓着想,为我李唐社稷着想”后,终于还是点了头。 于是,在第二天,六月二十四这一,极富戏剧的场面在太极中上演。 就在大行皇帝李显的灵柩前,太平公主突然对坐在御座上的李重茂发难:“少帝**以帝位禅让于相王,可事可好?” 李重茂听得呆住,根本就说不出话来。还是站在阶下,新任的中书舍人刘幽求立刻上前陈述道:“皇帝至孝,正**效仿先贤为先帝守灵。此时国家多难,正合该由相王担此重任挽社稷于危难之中……” 怔怔地看着刘幽求,李重茂现出怒意,却仍坐在御座上一动不动。 虽然事先早就已经说好了事要怎么办,可是现在少帝这样赖在御座上一动都不动,他们就有再好的计划也什么也做不出来。一时间,场面就有些僵持。 沉寂中,还是太平公主沉声道:“天下之心皆归相王重茂,这座位已经不属于你了你还是快快下来吧……”说话间,她已经亲自步上玉阶,拉住李重茂的手,不顾少年挣扎,直接就把他拖下了御座。 李旦见状,面露不忍之色。可此时此刻,却不容他再作他想。在李隆基两兄弟的簇拥下,他缓步步上玉阶,慢慢坐了下去。阶下,众臣伏首,山呼万岁。 在隔了年之后,李旦又一次成为大唐的皇帝。在数后正式登基为帝后,又一次将年号“唐隆”改为“景云”。新的皇权就此诞生。 新帝即位,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确立太子。太子,国之储君,天下人心归之处。历来,有立长不立幼的说法。可眼下的形,却是和这样的传统有此不一样。 不要说朝中宗亲权贵,文武百官。就是普通百姓也知道临淄郡王立下了大功,乃是李家的千里驹,又有诸多神乎其神的传闻。 很奇妙的,眼前的形和数十年前大唐初立之时决立太子的形有些相似之处。李隆基一如李世民,而宋王李成器俨然就是李健成一般。 一时间,朝堂乡野,俱都注视着皇宫之中,不知道新帝将会选择哪一个为太子。是以长为尊?还是以功为先?这,是一个大问题。 可显然,在新皇帝的心里,这桩事已经有了决定。只是,这个决定要如何宣布,却仍是个问题。就在宣布册立太子的诏书之前,李旦召见宋王李成器入宫觐见。 李成器,是李旦的嫡长子,当年也曾做过皇太孙,如果论资格是绝对太子的人选。可李旦此刻面对着这个一向温文的儿子,却是暗在心中思忖要如何开口使他放弃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太子之位。 生于帝王之家,李旦看多了争权夺利之事。尤其是前车之鉴,他深知如何处理不好,恐怕将有大祸。哪怕是心中觉得有些对不住李成器,却还是迟疑着说道:“成器,关于太子一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