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巅峰_第142章:回馈老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回馈老安 (第2/3页)

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

    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

    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是什么”;

    B、“怎样办”;

    、“为什么”。

    要先断定问题是哪一类。

    A类问的是事实;B类问的是方法;类问的是理论。

    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那一点越尖越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

    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是自己可以轻易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4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它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什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地翻一次好;

    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它底线或记号却不用;

    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

    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难以为外人道。

    二、思考的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

    有一次,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

    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

    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

    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1谁是谁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

    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

    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2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什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什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它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

    3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

    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

    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

    那些主张“演绎法”或“归纳法”的纷争,不宜尽听。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

    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这可见思想见解是首要,逻辑次之。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