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无疆_83 建庙宇弘扬中华情 引辩论推广经典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3 建庙宇弘扬中华情 引辩论推广经典义 (第1/2页)

    在江南的所有文告中从来没有提到青州,因为青州不需要张易动脑筋,泰山臧霸投降后,张易没有往里面派一兵一卒,只派了几个学院的毕业生去,帮他们发展生产,开办学校,还建了个医院,根本不要他缴纳一分钱的税,完全让他自力更生。

    臧霸开始有十几万的军队,虽然都在军屯,但张易并没有让他们放下武器,后来臧霸学习扬州做法,只留了三万精兵,其他都散到乡里去了,这三万人根本不在骠骑将军的军队序列,只负责抵抗袁绍侵略青州和维护当地治安,因此都要他自己供养,现在袁绍走了,臧霸也开始考虑再裁军一万的计划了,因为一个郡供养三万军队还是很吃力的。

    比臧霸更特别的是北海的孔融,张易从来都没有动他,他也不愿投降张易,仍然当着大汉的官,只不过现在也不朝贡罢了,后来见到周围都是张易的军队,再留军队反而不安全,也把两万军队散了,只留了三千维持治安,张易的军队从北海来往自如,从来没有sao扰过百姓,更没有对孔融摊派过任何东西。

    北海没有受多少兵灾,百姓生活还可以,孔融乃是孔子嫡系后裔,为了对抗张易的新学堂,组织宗室子弟在北海自己开办学堂,教授儒学,这是他的家传绝活,吸引了不少学生,当初驻守东莱的张飞特地从东莱送了不少学生过去学习,当然仪程也送去不少。

    孔融是很看不起张易的,觉得张易是个标准的小人,干什么事都用利益去考虑,在他看来张易的书中对儒家学说很有研究,但张易却没有士人该有的高洁品德,而且张易好杂学,又不成系统,乱七八糟的堆在一起,在孔融看来是个学什么都不精的伪君子。张易大力推广教育,可是教授的东西却是东扯西拉,教课书中虽然也有论语孟子等,但考核学生却不重视儒学,读书人不重视儒学,还谈什么德行,读书人如果没有德行,还不如不教。这些没有德行的人结果全部进了军队,政府,剩下的居然进入工厂,干起那些贱人才干的粗活。

    还有就是在江南居然把商人摆得很高,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在江南很有地位,甚至江南还有培养商人的学校,明显是要把读书人变成商人,江南政府的官员都是大商人,有的是以前是商人后来当了官员,大部分是先当了官员或者将军,家里却办起了商店和工厂,可以说整个吴国政府就是一个商人政府,江南张家本来是个耕读世家,现在既有工厂又有商店,成了吴国最大的商人,这是最让孔融深恨的地方。

    在孔融看来,随着张易地盘扩大,长期以往,世上就没有正统的读书人了,孔融自己办学就是要扭转这种不正之风,还好张易并不制止自己,反而很支持,张飞还送来不少人,并提供大量物资给自己,孔融知道张易是想收买自己,但是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拜倒在张易的金钱之下的。

    其实孔融在心里把自己抬得太高,要知道张易支持的不仅是孔融,对于那些乘机推广其他学派的也大力支持,甚至还派人专门研究整理那些杂学。独尊儒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张易推广各派的同时,在江南还建造了好多庙宇单独供奉各派的始祖,供奉孔融的先祖圣公仲尼公和孟子的叫文庙,供奉老子庄子的叫道庙,供奉孙武孙膑吴起等名将的叫武庙,其他还有供奉黄帝和炎帝的太庙,大禹边上站着李冰的水庙,商鞅和韩非子的法庙,供着张良曹参和萧何的官庙,医药始祖尝百草的神农庙,墨子边上站着公输班的墨庙等等,反正各行各业都找了个值得供奉的始祖,在江南各处修建庙宇供奉。

    在江南现在已经形成了不成文规矩,小孩子出身和给老人送葬拜的都是太庙,为的是告慰祖先;心情不好,遇事不如意拜的是道庙,庙里刻的那些名言警句,对于安抚个人心情确实很有奇效;小孩子就读启蒙班拜的是文庙,进军校拜的是武庙;医生和病人拜的是神农庙;进了工厂拜的是墨庙;做了买卖拜的是商庙;行船拜的是水庙;官衙边左右的是官庙和法庙,官员上班都要经过两庙,拜了才能进府衙。

    这些庙宇除了雕有这些人的石像外,还用石板刻着他们的生平和著作,这些都是张易亲自筹办的,为的是宣传他们的事迹,推广中华的文明,至于怎么拜庙的风俗却没有一条是政府下文的,全是通过郭嘉手下用各种途径传出去的,这种通过谣传的方法比政府下文更好,因为谁也不知出处,显得很神秘,当然也就更灵验了。

    整个官员居住地都是政府统一提供的,和办公区有专门通道,外围都有治安部队统一巡逻,因此每个官员家里根本不需要另外安排防守,当然为了避免意外伤害,高级官员都配备了卫士,负责官员安全。

    江南的官吏都是住在家里,府衙只是办公的地方,就连张易也是住在家里,吴王政府大院和骠骑将军府只是办公的地方,张易的府邸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