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83 建庙宇弘扬中华情 引辩论推广经典义 (第2/2页)
邸差不多大,外面没有重兵把守,里面也没有多少奴仆,其他官员当然也只能效仿。 官员请客都是到外面的酒楼,官员到了家里只过问家里的买卖,不讨论政府的工作,这么做很大程度减少了家人干政的机会,这是多年来张易逐步推广的, 至于官员另外修建祖宅,就像建立家庭工厂和商铺一样,只要不违法,就不受政府管辖了,不过现在这些官员基本都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因为这样就可以规避了好多风险, 当江南这些庙宇传到青徐一带时,让孔融生气的是首先修到北海的居然是商庙,摆在中间的是姜尚,边上是陶朱公和吕不韦,然后才是文庙,而且有文庙的地方肯定有商庙,但商庙不仅建筑得更有气势,而且香火更旺。 当张易在秣陵立了第一座商庙后,各地的商人开始自筹资金建了好多商庙,不过式样却没有人愿意创新,完全按照第一座的模式,就害怕不灵,只不过尺寸却放大了不少,因此比官建的文武庙看起来更有气势,商人既多又有钱,拜得还勤,香火当然旺盛。 张易当初在秣陵修建这些庙宇就是要对付已经出现的佛教,张易对那些不事生产,每日嘀咕着颂经的和尚很不感冒,后世的和尚庙简直是包打天下,什么事都要去拜他们,结果成了一种文化,也养活着好多闲人。 秣陵的所有庙中都没有主持,连卫生都是拜庙人自动打扫的,参拜他们一定讲究心诚,并保持庙堂干净,方便别人参拜,江南的庙宇后面都建有花园,环境收拾得很漂亮,不属于任何人,很快就成了江南人休闲,谈心和晨练的好地方,和酒楼一样成了百姓聚集的场所。 张易借这些弘扬中华的文明,而且不担心又什么后果,因为人的一生要拜很多庙宇,为不同目的拜不同的庙宇,庙宇互相不会有什么冲突,没有什么神秘的教义,因此信徒也就不会被人利用。结果江南的法律还没有延伸到各州,这些庙宇却被克隆到各地,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资生活,精神生活也很重要,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与其等其他神灵侵略进来,占了主导地位,不如先给他们制造一些出来,而且都是先古有史可查的。当然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华表被立在各个庙宇门前,张易就是让他们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民。 当时盛行徐州的佛教在这些庙宇进入徐州后,很快就没有了市场,至于笮融,不停的有人来找他要钱比武,见了面后,那些觉得受了欺骗的百姓开始找他麻烦,不久他就成了过街老鼠,随着信徒全部离开,他也被气得生病死了。后来他和他的佛教被人写成笑话,在《奇闻杂谈》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后,又被《秣陵日报》,《姑苏晚报》和《钱塘晚报》三家转载,这个故事在民间当成热点,一直传了几个月,后来才被更精彩的袁曹大战所替代。 这些报纸除了作为新闻报道,还推广各种学派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报纸的影响下,道教和儒教发展最快,道教向往自由的思想和儒教在意自身修养都是经典的修身立德语录,他们并没有什么冲突被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了好多百姓处事的原则,至于他们对于治国的政治分歧很明显把参与治国的官员分成两派,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辩论文章,辩论双方是难解难分,互相攻击也越演越烈,最后商人也开始加入辩论,由于两个经典都没有多说商人好话,而江南的商人所做的贡献又有目共睹,到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但所有人都意识到寻章摘句的攻击是没有意义的,最关键的是从自身做起,心中抱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繁盛的念头才是最重要的。 这场激烈的辩论在报纸上延续了三个多月才慢慢消停,后来被称为“百日激辨”,不仅让百姓深刻理解了这些凝聚着先贤的思想,也破除了读书人延续多年的陋习,当然始作俑者就是张易本人。当初张易眼见官员的思想还框在经典里,为了破除这些思想框架,主动挑起了争辩,后来眼看双方势均力敌,又引发商人参与辩论,最后适时地写文章总结,把辩论推dao高潮,结果收获比预期的还要好。 没等这场辩论结束,张易已经开始筹划新的辩论,有了报纸真的很方便,这样完全可以通过舆论,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出去,并吸取修正自己的思想。现在江南的报纸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些大逆不道的话语登出来时都被编辑加了框,做了注解,对那些不利于江南发展而且容易煽动人心的都不会刊登,如果在民间散步谣言的,很快就会被情报部门请去喝茶,并在报纸上公开辟谣。 现在这些百姓都是麻木了多年,他们一直追求的只是温饱,他们的思想都是一张白纸,在提高了他们生活水平的同时,用报纸给他们反复洗脑,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可以完全影响他们的思想,等他们的思维形成模式后,就不容易再受其他思想的左右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