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波澜又起意向谁(上) (第1/2页)
李存回到东京城里,已经是二月下旬了。 经过半个多月时间的发酵,玉仙观文会上的那首《青玉案》已然传开,虽不至于说东京城内每一个人都能够知晓,但是那些个文人士子们,却都记住了“李存”二字。 就连平时不大爱八卦的李林氏,也知道了自家存哥儿填了一首绝妙好词。所以,在李存回来的那个晚上,追着他问了半天,那个“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究竟是谁家的姑娘…… “我能给你说那是皇帝家的闺女吗?”李存心中白了好一阵眼,然后编造了一堆他自己都听着是糊弄的话,胡乱搪塞了半天,才得以从母亲的“魔爪”中逃脱出来。 不过看着抱着媛娘的母亲那一副”你害羞,我懂得“的表情,李存不由得叹了口气,看来是白解释了。 不过,那首《青玉案》传播带来的不仅仅是名气,还有其他的好消息。 “未得加冠,也并非官宦出身,像李兄这般的英才,在内舍也是不多啊!” 却是张看见李存回来,第一时间过来祝贺他升入内舍。 “侥幸,侥幸!以张兄之才,不久也定能进得横街!”李存先是一愣,紧接着便是大喜。在确定张看不是在开玩笑之后,李存连忙回道。 “哈哈,那就承李兄吉言了……” 李存升入内舍,也是刚定下来不久的消息,故而还未有人前来报喜,所以李存才是从张看那里得知的。 因为陛下一句称赞,国子监内的一干官员们自然不敢将李存逐落了出去,在敲诈了李清两百贯钱财之后,不仅将李存从逐落的名单上划掉,还将他列入了晋升内舍的名单之中。 毕竟,李存如今也算得上是入得天听了…… 李清和李林氏得知自家存哥儿不但没有被太学逐落,反而更进一步升入内舍,自是大喜过望,本就丰盛晚餐因此也更甚了几分。 因为升入内舍,李存便不再去南熏门外上学,而是出了家门,沿着御街走上一里余的路程,过龙津桥后第二个大的岔口便可以到得太学内、上两舍的所在地的横街了,比去南熏门外的辟雍要近上一半的路程。 李存原在外舍,所熟悉的也大都是外舍同学,对于内、上两舍的生员印象大都模糊,最多是在一些文会上有过一面之缘而已。所以,李存第一日来内舍,看到一干同学,却多是陌生。 不过并不妨事,皇宋文风浓郁,虽然自神宗变法后便将诗词从科举考试中摘除,但填词作诗,仍旧是被大多数的文人士子奉为“雅事”的。这在出身大多优渥,而又无甚前途之忧的太学里,尤为如此。 所以,托那首《青玉案》的福,填得一首好词的李存自然是有一些市场的。故而,李存方到内舍,便有同学前来套近乎。 “你便是那写下‘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李存了吧!”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人穿着一身浅粉色的圆领袍,腰间挂着一个大红色绣着鸳鸯的香囊,径直向李存走来,拱手微揖,一脸笑意的说道。 “恩……”李存一脸茫然的看着眼前这个有“娘娘腔”嫌疑的“同学”,连忙还礼道。 得到确定的消息后,那粉衣青年秀气的脸上笑容更甚,也不管李存是否同意,伸手便挽起李存的胳膊,一副两人早已熟识甚久的模样道: “在下尉氏陈康,字乐道,久闻李兄大名,今日可算见得真容了!” 李存顿时便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心中不由都嘀咕着,这娘炮不会是有断袖、分桃这种癖好吧……上一世便没少听说,一些富家子弟女人玩腻了,便想试试一些更刺激的…… 这个念头刚起,李存便又不禁的打了一个冷战,有些恶寒的想要将胳膊从那陈娘娘腔的手中伸出,可不料那陈娘娘腔力道倒是不小,几番尝试都失败了,只能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应付道: “陈兄大名,在下也是久仰…… “真的吗?想不到在下的名字也能传到李兄的耳中?太好了!”那粉衣娘娘腔闻言自是大喜,连挽着李存的手都不由得松上了一些,李存趁机想要将手臂抽回,可那陈康便又是一句: “李兄既然听过在下的名字,想来是读过在下的两篇中秋填词了……不知李兄觉得在下的那两首中秋词哪一首更好一些呢?” 说罢,陈康便一脸期待的看着李存,等着李存的“点评。” “呃……” 李存脸上那勉强挤出来的笑容顿时便凝固住了,连抽出了一半的手臂也停在了那里…… 这家伙除了取向不正常外,脑子也有毛病吗……难道恭维客套的话都听不出来? 他完全是靠关系进来的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