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铅锡材料厂 (第1/2页)
“SH铅锡材料厂”,是一家,从旧社会沿袭下来的工厂。在公私合营的时候,被收归了国有。变成了,国营企业了。它在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初,便开始成立,并开始经营了。应该起始,是做锡箔起家的吧。锡箔在旧SH,几乎是,绝大多数人家都在用的。逢年过节时,尤其是,过清明的时节,用一面是锡,一面是纸的锡箔,叠一长串元宝,烧了给地下的人花费。但是那么那么薄的锡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厚度只有,1~2个μM。一个人的头发,粗的人有80个μM,细的人也有60个μM。可它只有,一个人头发的,四十到五十分之一,比纸还要薄,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当时可是,没有轧机的呀? 其实,做锡箔的手工,还是很简单的。就是用一块锡,放在铁板上,用锤子不断地敲打。越敲越薄,越敲越大了。于是,大到一定程度后,便把它剪成两半,叠在一起再进行敲打。又薄了,又大了。又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剪成两半,再叠在一起。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敲薄,一次又一次地剪开、叠起。层数越来越多了,最后便到了,比纸还要薄的程度了。在一张一张地揭开,贴上了纸,就变成锡箔了。 以后,“铅锡材料厂”,很快便进入了铅的领域。又很快便进入了,镉、锑、铋这些,其他的重金属的领域。一直到一九七零年,在“中南矿冶学院”的高材生,铅锡材料厂的,技术科科长,熊震国的主持下,又跨进了,铝挤压的领域。这是它第一次,从重金属的行业,迈进了,轻金属行业的范畴。 “铅锡材料厂”的主要产品,是“松香芯焊锡丝”,当时的无线电零部件,都是用烙铁,用焊锡,焊在电路板上的。但它,必须要有助焊剂,才能,焊在一起啊。松香,是最好助焊剂。“铅锡材料厂”研发的,“松香芯焊锡丝”,外面是一根锡管,中间灌满了松香。当然它是无限长的,并被拉细成一定规格的。如外径一毫米的,一点二毫米的,一点五毫米的,一点八毫米的,两毫米的等等,几十种规格。当然,用“松香芯焊锡丝”,焊接的效率,会提高好几倍。因此,很受无线电行业的欢迎。当时在全中国,“铅锡材料厂”的,“松香芯焊锡丝”,是独家生产的。许多同行都搞不懂,那松香,是怎么灌进去的呢?其实说穿了,也不稀奇。立式的挤压机,挤的是一根,六点五毫米直径的锡管。在挤的模具中的空心的部位,有一根细管从中通入,上面连接着,熔化了松香的小锅。这样,随着锡管的挤出,管孔中便产生了吸力,便会把,溶化了的松香的液体,吸入了管腔。挤成一大卷后,便送去拉丝车间。那两台拉丝机,也可能是当时,全中国,最为先进的拉丝设备了。其中一台,可以同时拉二十三个模具,而另一台,则可以同时拉,二十五个模具。这样,一次便拉到了,所需要的尺寸了。送到了包装车间,卷成一小轴、一小轴的。有0.25公斤的,有0.5公斤的,贴上了标签,装满了箱,便可以出厂了。 它的第二个产品,是重金属管材,主要适用于化工行业。有纯铅管、锑铅管、铋铅管、镉铅管。这个产品,“铅材厂”垄断了大半个,中国的市场。 它的第三个产品,是熔断丝,也叫做保险丝。它是接在电路上的。如果,电器短路了,或者有人触电了,它便会首先熔断,同时也切断了电源。它其实,就是纯铅丝。因为铅的熔点低,只有327℃,比铜电线的熔点,1083.4℃,低了有三倍多,因此它肯定先熔断。它是多孔挤压的,一次性成形的。当然也有很多规格。如五安培的,十安培的,十五安培的,二十安培的等等。当然,它是以粗细,来决定它的规格的。 第四个产品,也是最新的一个产品,就是铝合金的型材了。别看它规模小,但在一九七零年以前,中国却只有两家铝挤压厂。一家是哈尔滨101厂,也叫,“东北轻金属加工厂”。另一家是ZQ112厂,也叫“西南铝加工厂”。这两家厂,都是苏联援建的,五十六个项目中的一个。但一九七零年,“SH铅锡材料厂”的,铝挤压产品问世后,中国就有了,第三家铝挤压厂了。当然,它在SH,也是独一无二的。 姬季远进厂的时候,厂里的第一把手,也就是党支部书记,名叫周洪鹰。他在解放SH的时候,是华东野战军,所属部队的一个连长。在打得最激烈的,苏州河桥的攻坚战中,有一度,他是前线的,最高的指挥官。但在解放SH的战役中,他受了伤。伤愈后,便留在了SH,加入了陈毅的,“掺沙子”的运动。当时,陈毅是SH的,第一任的市长。对于这个,灯红酒绿、资本家成堆的地方。陈毅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解放SH时,受伤的军人,和支援前线的民工,全部掺入到了,各个单位中去担任干部。SH不是,资本家如云吗?那就给你掺点大老粗,这不就,粗细均匀了吗?当时称为,“掺沙子”运动。 一九五四年,当***还在,“SH钢铁厂”,担任车间主任的时候。周洪鹰当时便是,***的顶头上司。多年后,他不幸去世的时候。灵堂的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花圈。上联写着:“周洪鹰同志千古”,下联写着:“***泣挽”。可见,他们之间的真挚的友情,是何等地深厚啊! 姬季远进厂,才三个多月的时候。周洪鹰便被调回了“上钢五厂”,担任了一个分厂的,党高官了。 姬季远进厂的时候,工厂的第二把手,也就是党支部副书记,叫张勤根。他却是个民工,参加“掺沙子”运动的。他认字不多,但尤其喜欢,在学习的时候读报。有许多字,他总是读别字,但别人说他,他也不听,别人笑他,他也不理。比如“涤”字,他老是读成“条”字,比如涤棉,他一直读成条棉。“铅锡材料厂”,他会读成“铅易材料厂”,他叫郁收昌,不叫郁收昌,他叫有收昌。别人笑他,他也不管,还是我行我素。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秀才”。“秀才”不识字,只读半边音嘛!他随同周洪鹰书记,一起调去了“上钢五厂”,换来了,江名申和庄振龙,接替了他们的职务。 厂长叫刘春庄,是一个SD人,一米七五的个头,四方的小脸盘。小小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流露着,深有心机的样子。他是像,“车轮滚滚”的电影里面,所描写的那样。推着独轮车,参加了淮海战役,参加了,运送军用物资和粮食的,支前的大队。他推着独轮车,装运了,战争物资和粮食,送到了战场上。他来回地推着、送着。从SD推起,一直支援着前线,便把独轮车,一直推到了SH。然后就被,陈毅用来“掺沙子”了。他只读过一年的书,但“刘春庄”这三个字,倒也写得蛮端正的。当然,这是为了适应签字,而特别炼的吧?可他的身体,却不太好,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