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在都市_道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道士 (第5/7页)

减去修道之功和阳寿,重则接受惩罚。其次,又能激励道士们的修道信心,使他们时时铭记着自己的修道目标,窥视着神仙世界的门户,渴望着有朝一日的仙化,从而位列仙班,逍遥自在。

    外丹修炼

    在神仙信仰的支配下,道士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告别俗世,投身道门,自愿地接受宫观内种种规矩的约束,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修道”之路。道士们根据他们所接受的道教教义,相信那至高无上而又永恒存在的“道”,可以通过自己刻苦的修炼而获得。修道者一旦与这个“道”合为一体、融洽无间,便可以达到彻悟真谛、物我两忘、长生不死、自由自在的境界。而当这个“道”被“神仙”具象化或置换之后,“修道成仙”便成了道士们共同的神圣选择,成了他们修炼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道士们的修道生活,就是在“成仙”这一价值层面上展开来的。为了“得道”而“成仙”,他们采取了种种自以为行之有效的手段,道士们的一系列修炼方术就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采取种种方术来修炼,是道士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他们“成仙”的希望便全部寄托在这种修炼上。所以,要了解古代道士的生活特点,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修炼生活情形。

    道士的外丹修炼服食丹药以求长生,曾是道士们的一种主要的修炼方术,因此亦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无数道士作出了非常执著甚至极其痴迷的努力,前仆后继,遍作尝试,确乎带有几分悲壮而复悲哀的意味。

    在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一带的方士们出于原始的神仙信仰,即开始探求服食仙药而成仙的途径。这种出于原始宗教幻念式的选择;曾经促使一些人冒险寻觅仙药,而其中又以那些贵为君王的人最为执迷,因为他们的长生梦与权力梦是统一的。像齐宣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遣人多方寻觅仙药。自然,仙丹妙药难以找到,成仙之梦也就无从实现。为此,秦始皇发怒坑杀了不少方士。但是,这并没有阻断信仰者的冒险与尝试。现成的仙丹既不可得,那就靠自己炮制炼就,于是秦汉时期试炼金丹的方术便出现了。方士李少君曾劝汉武帝“祠灶”,称用丹砂和其它药剂作原料即可炼出黄金,铸成饮食器皿,用之即可使人长寿。(参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其根据为:仙人食金饮珠,寿与天地相齐;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种将人之生命与金丹之不朽统一起来的思路,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说以及原始巫术的类比思维都有深切的联系。既然服食金丹(或者用某种金属器皿)便有成仙永寿的希望,那么追求者便渐渐多了起来。

    崇拜神仙是道教最基本的宗教特征,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是道士皈依道门的主要目的,而古代神仙方术中的合炼金丹仙药,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长生不死的梦想,加之道教、道士的诞生本来就与先秦以来的神仙方术、方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秦汉方士服食金丹之术便直接被道士们所继承,并被作为一种主要的修炼方法。

    当然,服食金丹仙药作为道士们的一种修炼方术,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是从道教一创立,道士们便选择了服食丹药作为修炼手段。东汉末期,道教初创,其时的道士们虽然已经开始吸收先秦以来的神仙信仰和方术实践,但这时道教的宗教义理学说的核心是救治危世而致太平,道士们修道、传道的重点放在实现这一理想上,所以炼丹服食在他们的生活中基本不占什么位置。魏晋以来,道教的发展进入了神仙道教的阶段,其教义学说的重点逐步移向了成仙不死,道士们的修道目的亦随之而定位于长生成仙这一点上。魏晋时期,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派,重视服食金丹之法,认为这是修道学仙的第一要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地总结了修道成仙的各种方术,并且极力向人们灌输神仙存在、神仙可学的道理和方法。经过葛洪的大力提倡,金丹服食就成为道士们的重要修炼方术,并且迅速地发展起来。

    人们普遍地将道士服食金丹的修炼方术称为“外丹术”,与此相对应,道教中主要采用服食丹药为修道手段的道派,便被称为“外丹派”。所谓“外丹”,相对于“内丹”而言,简言之就是运用器具烧炼出来的药物。道士们认为,服用了这种药物便可以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信仰外丹术的道士的修炼生涯,主要就是从事炼丹,不断地探索炼取丹药的方法。作为一种修炼派别,外丹派在魏晋时期层口已形成。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已经着力据《周易》阴阳之道,又吸收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炼丹之事,堪称是历史上最早的外丹经。其中对炼丹的诸种药料、烧炼火候、服丹功效等都有相当细致的说明。他用五言诗的形式,带着美好的幻觉,来形容服食丹药的奇效:

    臣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金性不败朽,故物为万宝。

    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

    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

    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

    鬓发白变黑,更生易牙齿。

    老翁复丁壮,耆妪变姹女。

    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魏伯阳的丹道思想对道士们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到了晋代,随着道教外丹派的形成,笃信飞炼金丹黄白、服食成仙的道士们便完全沉溷(hùn音混)于外丹术。其中,成就最高者当首推东晋名道士葛洪。魏伯阳与其弟子虞生及用来试验长生不老药的狗。金丹中认为尸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这种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来的一种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

    葛洪不仅从理论上倡导外丹术,而且通过实践宋亲验。然而,经过多年的勤苦烧炼,葛洪仍没有得到满意的丹药,他认为关键原因是自己没有像前人那样,远离尘嚣、与世隔绝、静心修炼。因此,他便携带妻子鲍姑、侄儿葛望以及书籍行囊,来到了罗浮山。罗浮山位于今广东博罗县境内的东江之滨,纵横500里,有大小峰峦432个,形态各异,变幻无穷,气象万千。山中悬崖怪壑,乱石丛林,有朱明、桃源、夜乐等18个洞天和白水漓、水罕洞等980多处飞瀑幽泉,当地又盛产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