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登门碰壁 (第2/5页)
面三层则用以拆房回迁的居民住家。另外,还有一处半截子楼屋被如林的脚手架包围着,正在施工中。这条老街上初现的一些变化,极自然地勾画出一幅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特有的古城街景。 从鹿鸣路中部踅进十三弄小巷,曾有为跨入一处围墙,穿过前后几幢泥墙薄瓦组成的旧平房之间杂草丛生的间隔带,转个弯,来到最里边的一幢旧平房,找到了刘忠才居住的那个十分稀罕的家。 眼前出现的是旧平房最末端的一间窄小得可怜的残破小偏屋。啊,这是什么样的住家!在我们这个中型城市里,竟然还有许多如此这般破鸡笼式的“家”——十几平方米的一个小通间又低又矮,又黑又脏的房顶几乎伸手可触,只见后墙上唯一二尺见方的小窗口射进一束昏暗的光线;一块已经硬化变质的大面积花式塑料布将小得可怜的通间一分为二,内间置一床一柜一小桌,剩余空间插不下四口人八只脚,算是卧室;外间放置一个碗架橱,小小的吃饭桌拉到中间,靠里坐的人便无法移身动腿;人活着需饭吃三餐,烧火的灶头总少不掉的,好在公例允许,像邻居们那样,在房门外走廊上巧占一席之地,挤放着缸、炉、煤、柴,权且充作厨房——这就是一个“家”,一个生息着四张活口的工人之“家”!无须去与那些令人眼红的高楼阔屋新单元相比较,也无须去比那号称“艰苦朴素”的光明巷汤宅小楼房,就是同老厂长王勤和那真正简朴的干部大院旧平房住宅和自己那全靠妻子申请周旋而住进的普通居民公寓相比,也可谓“天差地别”。一个有着十五年工龄、挑得起工厂大梁的劳动者,竟然日复一日地处身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苦度光阴!目睹此景此状,曾有为直觉得有一股酸涩难忍的滋味涌上心头,两只眼眶潮湿起来。 “你是谁?是来找人的吗?”房门口坐着个中年妇女,向出现在门外空地上的陌生人开口问道。 “我姓曾,是市属砖瓦厂的新任厂长。”曾有为含笑而答:“我是特地到你家来拜访刘忠才师傅的。” “你是曾厂长?哎呀,稀客!稀客!我们这鬼地方,除掉老厂长,厂里那些干部没人会上门来。你真是难得见到的呀!”中年妇女现出一脸惊讶的神色。 “不关心群众当不了好干部。一回生二回熟,往后,你可别讨厌我常来打扰呀!”曾有为爽朗地启开笑语以表亲切。 这是刘忠才的妻子吴妙华。一个三十岁左右、皮肤黑里透红、结实健壮粗手大脚的劳动妇女。此刻,她从房门口搁着的泡满脏衣服的木制大脚盆边上站起来,双手插进旁边的一只铁皮水桶,洗去肥皂泡沫,移开洗衣盆,将客人让进外间小客厅。她一边从靠墙小方桌上拿起奶瓶,塞到一个躺在用箩筐制成的摇篮里哭着的幼儿手上,一边从碗架橱里拿出搪瓷茶缸,撮进一把粗茶叶,倒满开水递了过来。一看便知,她是个既勤劳又能干的家庭主妇,在进行这一列“迎客式”的过程中,动作那么麻利,笑容那么随和,使曾有为感到一种诚朴的温暖。 房主人刘忠才不在家,曾有为就同他妻子聊起话来。 “有你当厂长的说出这句话,真赛过我在老佛面前烧三柱香!能不嫌弃我们这个寒酸草窝子,你就常来。” “大嫂,你们一家子就住这样一间破鸡笼样的房子,够呛吧?” “够呛?哈哈,打从九年前同刘忠才并铺结婚,我就命里注定住进破鸡笼过这苦日子喽!这不?大儿子八岁进小学读书了,二闺女都出世好几个月了,还是住这个窝。” “结婚九年,你们就一直住在这儿?大嫂,真难为你吃得起苦!” “怎么说呢?怪自个儿没本事。为调换房子的事,忠才他向房管会写过十几回申请书,腿筋都跑直啦,可就是排不上号,我们没那攀高亲、走后门的门路呀!话说回来,咱们国家那么穷,人口那么多,要是大伙儿都要住好房子,天上掉得下来吗?人活世上哪能一般齐的,总得分个高低上下呀。咱没本事、没贡献,吃点苦头也该着。那么多年都过来了,将就着过下去呗!” 曾有为喝着又浓又涩的粗茶,亲切地同吴妙华拉着家常。吴妙华虽然出身于农家,没念过书,不能识文断字,但秉性耿直能说会道。她如数家珍,似怨似豪地述说着自己这个既艰辛又和谐的家庭历史,让曾有为听得津津有味。 她出身于离城十五里半山区的一个贫穷的农民之家。由于家境苦吃口重,在六十年代初那个饥荒岁月里,以十三岁的少女之躯离乡背井,被父亲携带进城乞讨谋生,后被一个洪性小康之家收留,先认养女后当女佣,忍辱负重聊以糊口。在生活的风雨中,她结识了邻居刘忠才“大哥”,两人青梅竹马互为友伴。后来,她受不住养父母家对自己长期的打骂欺凌,于文革风暴降临的时候,在侠义心肠刘大哥的挺身帮助下逃离洪家,在居委会落下户口,并在街道办集体小厂安排一份打工之职,安下身来。二十岁那年,她同当了砖瓦工人的刘大哥结为夫妻,靠着王老厂长的同情,加码联络,才得以因陋就简,在眼前这个破鸡笼里完婚成家。刚住进来时,此房院主人因“地主”身份房产被强制充公,他们向房管会缴付的是低廉的公价租金;从前年起,政府落实政策私房还家,他们这破鸡笼又由公变私,随着物价上涨,房主人将租金提高了两倍,竟占去俩口子工资收入的百分之十,成了沉重负担。要住“破鸡笼”也不容易,这个低收入阶层的四口之家,年复一年,只能在素衣淡食的清贫生活中相濡以沫艰苦度日。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她既要做工又劳家务,就凭着对丈夫和儿女这份深沉的爱,一肩膀挑起养家活口的大半责任,克勤克俭无怨无悔,充当着撑持整个家庭的栋梁之柱。 好一位吃苦耐劳心胸宽阔的女性!就是依靠着千千万万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扶持着、支撑着自己的家庭,才得以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绵延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种神圣的感动在曾有为内心油然而生,尤其是吴妙华那种乐观爽朗谈笑自如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中使他深受感染,将刚才进屋时那种忧戚怜悯的愁绪一扫而空。他为刘忠才有这样一位好妻子而欣慰,令他同吴妙华的说话更加舒适起来;可令他想不到的是,一提起她丈夫刘忠才的话题,这阵舒适的话语却很快转化成一股无法释怀的怨忿之气。 “大嫂,你真是个好女人!刘师傅好福气,娶了你这个好老婆!” “好什么呀?一个大字不识、笨手笨脚的蛮女子!” “不!大嫂,你不蛮,不笨;你很聪明,很能干,有一副挑得起大苦大难的硬肩膀。刘师傅不愧是读书人,眼力不错!” “我可受不起你曾厂长的夸奖!要说我们那口子呀,倒真是个怪人。别看他上过高中,有一肚子墨水,可他一贯来瞧得起我这个大老粗。我们谈恋爱那阵子,你猜他怎么说我的?他说,他不喜欢温室里的鲜花,他喜欢野地里的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