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消融是春水_第三十章 总工程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总工程师 (第2/3页)

他的团队下基层市县调查研究建材工业发展状况,足迹遍布东南沿海各个省区。在资源普查的过程中,他欣然发现,以本衢州市为中心的我省西南山区五县,再向相邻皖、赣、闽三省交界大山区放眼扩展,石灰石和石煤的矿藏量极为丰富,水泥工业却相对落后,到处遍布着大片大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大有潜力可挖。因此,六十年代初,他执意上书省厅领导,毅然放弃全省独一无二的省级建筑专业科研机构的优越环境,将自己为首创办的专业研究室担子托付给一位得力助手,卷起铺盖调来本市工作,恰被当时担任市建委主任的关向荣赏识,力主任命他为市建工局总工程师。他在不得不受命主持市级重大基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之审议重任的同时,始终矢志于自己偏爱的硅酸盐专业,将很多精力贯注于建材工业的发展。他采取因地置宜、先土后洋的方针,大力扶持地方水泥工业,从矿源勘察到厂址选择到生产规模、工艺布局和设备安排,他都亲自指导规划设计和立项审批,不出几年,就促成机械立窑式工艺中小型水泥厂在本市及周围县镇相继开花结果,很快使得全省水泥材料达到自给有佘的先进程度。在此基础上,他详细勘查生产资源,大胆设想,在心目中描绘了一幅“建设江南第二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宏伟蓝图,并精心选定本市某县与邻省交界处的白云岭富矿区为重点,开始投入年产五十万吨大规模迥转窑式先进工艺骨干企业规划设计的准备工作。

    可是,这位一向只专注于钻研学问和埋头于业务,而不善于过问政治的高级知识分子,虽侥幸躲过了五十年代后期的“反****运动”,却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六十年代中后期发生的那场“**********”。正当他立足本市,在专业领域里壮志凌云宏图大展之时,万料不到,一夜之间祸从天降,紧跟着关向荣等老革命被戴上“走资派”黑帽子身陷囹圄之后,他被造反派作为“黑邦重点”揪出来批斗,低着脑壳进了“牛棚”。家庭出身、海外关系、出国经历、科技泰斗等等祸端缠身,使他陆续被戴上“特务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反动学术权威”三顶大帽子,整整三个年头失去人身自由,身心受尽摧残,最后,被“红色政权革委会”判罚开除公职,押送至原籍故乡监督改造。其间,他的原配夫人宣布同他“划清界线”,带着独生女儿远走高飞,更让他落得个妻离子散、身败名裂的悲惨境地。从此,他的报国大志和创业宏愿顿成泡影。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奇怪的是,他就像山野里生长的一颗节节草,即便被千斤巨石压在身上,也命强不息,贴着大地吸取养料,曲曲弯弯坚韧滋长。人生的苦难和厄运可以摧残他健壮的身体,却毁灭不了他心灵的意志和思想的智慧。当他在两个造反战士的押送下回到阔别多年的江苏老家时,这个当年杨州城里有点名气的石作坊老板的小少爷,父母早逝兄姐夭亡,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加之身负恶名其丑昭昭,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不愿逗留在触目伤心的城中故居身受煎熬,固执地要求到一位远房亲戚所在的深山农村落户,心甘情愿地挣扎着未老先衰的身体,在贫下中农的监督下参加集体劳动。自然,身为头脑发达四肢无力的“臭老九”,务农不足以养生糊口,全依靠生产队乡亲们周济着才免于饥寒之艰。渐渐地,出于他的城居历史和谦和性格,终于脱离务农改造,被调遣到公社创办的集体企业建筑队做工度日。当年在省厅机关工作时常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搞调查研究,对砌墙体、扎钢筋、钉壳子板、拌浇混凝土之类的建筑工种非常熟悉,在克苦忍艰的体力劳动中很快得到工友们的好感;他在看图识图、规划放样、施工管理、材料预算等方面的纯熟功夫,受到队领导的青睐,在他的秘密顾问下,其所在的公社建筑队得益非浅,从过去技术落后、管理松散、只能担负简易民房修建的泥瓦匠队伍,很快发展成为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敢于承接中小型企业厂房和高层民房建筑的正规工程队,居然进军城市名声大振、业务兴隆蒸蒸日上。更有甚者,经他游说建议和亲手谋划,他居身谋生的农村公社向国营银行申请区区四十万元贷款,就创办成功一家年产千吨的小型水泥厂,投产三年便收回资金开始盈利,惹得周围好几个有石灰石矿产资源的山区乡镇公社,千方百计暗中慕名求贤,他则有求必应义务支援,几年下来,促使他家乡的公社办水泥小厂四处开花硕果累累。当然,他的这一切活动,都是在隐姓埋名和瞒公不瞒私的“地下状态”冒着风险进行的,尽管每一次的成功都可能招致“复辟”、“回潮”的批判或监禁之惩罚,但他早巳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要见到自身的才华和知识能够转化出实际的成果,就如金秋季节收获庄稼的农人一般,感到心灵的极大满足。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遭遏酿成的身份与才学的矛盾,无形之中使他在故乡农村获得“戴帽博士”的雅号,稀奇事迹不径而走悄悄流传。

    一九七六年秋,随着“王、张、江、姚”的倒台,中国共产党终于割除了自身肌体上长出的一颗毒瘤,亿万人民大众欢欣鼓舞,昔日的“牛鬼蛇神”们开始获得“重新做人”的新生。人过中年的任重远先生如迎曙光盼日出,等待着某个美好时日的到来。然而,黑暗与光明的转换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怀胎十月的孕妇临盆分娩需要经过长长的产前阵痛一般。整整一年过去了,他还像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无人认领。不过,他还是幸运的,当年他所景仰的党干能人关向荣平反复职后所办的头一件事,便是千里迢迢地奔赴杨州,辗转城乡找到了他,催其赶快书写要求平反复职的报告;接着,关向荣亲自奔走大声疾呼,上联省厅首长下促市级组织,在很短的期间便实现他政策的落实,昭雪冤案回市复职,其后又据理力争,将他调到新组建的市建材工业局任总工程师。真乃恶梦醒来是黎明,他怀着对共产党的感念和对关向荣的情义,就职伊始即全力以赴东山再起,在主持市建材系统骨干企业技术整改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重新拾起十年前那个“建设江南第二大水泥生产基地”的规划设想,率领局技术管理处的工程技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