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通鉴_第十七节《西周东周》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节《西周东周》下 (第2/3页)

的路上,周穆王一行人路过一个地方,遇到一个工程师带着一个机器人随从,这工程师可是一个能工巧匠,他把木头机器人做得和真人简直一模一样。工程师让机器人给周穆王表演唱歌和舞蹈,活灵活现,周穆王看得高兴,就叫随行的妃子们一起过来观看,没想到机器人在表演的时候竟然对着周穆王的妃子抛媚眼。周穆王看到机器人竟然勾引自己的妃子,很生气,说工程师骗人,机器人根本不是假人,就是一个真人,说完要杀工程师和机器人。工程师急得赶紧在机器人身上一扭,这个机器人便马上散开了。周穆王一看,原来机器人真的是由木头、皮甲、胶漆等各种零件组成的。等工程师把机器人重新组装好时,机器人又能唱会跳了……

      周穆王通过到西方游历,增长了很多见闻,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得到了福报,活了105岁,成为了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王,在位时间55年。由于治理国家一直不太理想,所以周穆王一直没有再去埃及,后来年纪大了,经不起路上的折腾了,更没法去了。

      公元前771年,周朝把首都迁移到了东面的洛邑(后世河南省洛阳市),人类把此后的周朝叫东周,把此前的周朝叫西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东周的春秋时期,东方文明扔掉了高尚的骑士精神。本来,东西方文明都承自同一祖先,都有相同的道德规范和制度。这些规范和制度非常详细,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战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打仗时,堂堂正正地公平决战,赢方光明正大,输方心服口服。一方用一个团,另一方也只能用一个团,而不能用一个师对一个团来以多胜少。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凭仁义当了霸主。他不做小人,不愿意半渡而击(乘敌人过河的时候偷袭),所以迎来了失败,从此,东方文明成了小人的天下,阴谋诡计开始大放异彩,仁义之人成了傻瓜,阴险的小人流氓胜者为王。一直到后来,西方人直来直去,表达直接,东方人绕圈圈打太极,表达委婉。西方人可以把神话当历史,因为他们变动的不多。东方人的神话都加工的厉害,传着传着,容易失真。

      东周春秋末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中原出现一位圣人,他就是孔子。孔子懂得很多东西。但是也有他弄不清楚的事。他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古书上记载黄帝有四张脸,是真的吗?”孔子说:“黄帝四张脸是指黄帝指派四个人治理四方,这四人被人称为四面。”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四面是指地球不同地区的人对黄帝的称呼,了解黄帝本质的人称黄帝为上帝,埃及人称黄帝为法老,中国人称黄帝为黄帝(称升天以后黄帝为天帝),还有其他地方的人称黄帝为别的称呼。

      孔子所处的时代,就是中原第二次礼崩乐坏的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圣人孔子复礼也无济于事,复礼就是重新恢复周公制定的礼法,孔子只是使礼法流于了形式,而没有让人认清自我本质并让人回归本质。比如之前的人死了以后是没有坟头的,孔子分析古书以后,得知人死以后要进金字塔,于是让所有的人都按古书中描绘的金字塔的形状做坟头。这样做对神灵是有好处的,坟头相当于一个私人场所,后人祭拜先人时会心诚,精神能量多,在公共的祭祀时,难免有的人是应付态度,不如给自家的祭拜时能量多。

      另一圣贤老子则早已经看透世人,无为不管。老子本是周朝史官,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掌管大量古文献资料,他用七十年时间看了大量上古文明古籍而悟道,他深知,人类文明是一个整体,也有循环和轮回,只有天道能改变和决定,人是改变不了的。只有少数人可以参禅悟道、天人合一。

      老子表面无为,其实他还是留下了一本浓缩的资料精华《老子》(唐朝时改名为《道德经》),他如果真的无为、什么也不做,人类就真的完蛋了。那么老子写《老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

      《吕氏春秋》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图法就是《山海图》和黄帝制定的各种规范,夏朝原版用古埃及(古中国)文写的,已经被销毁了。商和周的之前的基础上进行的翻录,不好翻译的部分还保留有音译。

      周朝春秋时,各诸侯王暗地里都想得到代表最高权力的九鼎,传说《山海图》录于鼎上,得到了《山海图》就意味着得到了鼎,有很大的象征意义,楚王当然也想要。和楚国勾搭的王子朝争夺周朝王位时失败,就去国家图书馆抢《山海图》等其他重要典籍,图书馆的一些工作人员和官员拦不住,怕以后被周王怪罪,因此反而帮助王子朝抢书、运书,追随王子朝而去,老子做为馆长没有走,也不能走,只能把责任全揽了下来,后来周敬王也没有处死老子,只是将其罢官。而王子朝逃向楚国的时候,留了个心眼,先把那些重要典籍藏在途中的山洞中,然后才去和楚王谈条件,没想到还没等他们到楚国都城,楚王也死了,楚国也因为继位问题产生了动荡,王子朝在动乱中被杀,重要典籍全部流失在民间。周敬王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为由,向天下征集图书,以期回收重要典籍,但是收效甚微。

      《山海经》来自《山海图》,《山海图》来自九鼎之上。要知道古人是不会随便记录东西的,只有重要的东西才会记录下来,因为用石头、皮、竹片、木板记录很费时费力,用鼎来记录的东西更加宝贵和重要!那么用最宝贵的象征天下的九鼎记录的《山海图》就是全世界的藏宝图。原来的鼎在商朝东迁时已经销毁了,后来的鼎是仿造的,只有象征意义。《山海图》早就就转录到木头上了,运输得拿马车运。

      只有正统的王室才可以传承《山海经》,才有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去传承和保护这个东西,《山海经》就像小说里的武功秘籍,只能一个人得到,得到以后就会保存好,不想被别人得到,所以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传承下《山海经》来。《山海经》不会有副本和备份,一方面那时候没有U盘,造纸术也失传了,所以书很贵重,一般人都没有,都是手抄,都是在木头上、竹子上,要动用很多资源,除了正统的王室,其他人没有能力和资源去传承这个东西。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唯一性和珍贵性,彰显传承者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