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我们曾有的辉煌【二章】3 (第2/2页)
无助的感觉忽然消失了,好像在这个社会找到了熟悉的朋友。 《梦溪笔谈》,那是个几乎就是完整的科技框架了,数百多年后的工业革命完全就在这个圈子里。那里面的许多知识和技艺,就是雷三郎来看也还是那么的带有时代感。 虽然这时代已经没有了沈括,可是他在镇江的家族还在,他的技业传承人也一定还有许多,至少曾经见过的沈云就是一个。 沈云是沈家后辈中曾经最得意的一个子侄,据说沈云与其长辈沈括有相同的爱好,喜好钻研技法、工具、药剂、矿石、医理、武道等许多并不被官家看好的“手艺”,很早他就开始研究,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曾有研究著述。 沈云的《梦溪室微注》一书,对《梦溪笔谈》浩如烟海的繁杂记述中的一些方面,展开去研究求根溯源推陈出新。 但后来与父辈沈括一样同样受到讥讽、打击,并在花石纲事件中险受牢狱之灾。大约十年前,沈云出家避世,离开了乱世官场。不过这位沈云即使当了道人也还是不改初衷,为人聪颖、知识丰富繁杂,又偏好所谓奇技yin巧,仍是一位十分另类不安分的道人。 所幸他是在宋世,这个风气虽然守旧却不过分苛刻,朝廷如此道家也是如此。虽然他的特立独行让许多人不齿,但夔山道教罗真人还是寄予他相当的厚望,让他主持西部道业。 可惜这位道爷对于本身的道业似乎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对于自己原有的爱好仍是放不下,仍然是一个痴迷于“技业”的不务正业之徒。说起来对于大宋来说,这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沈括这沈经略的官职,这是一种地方军事长官,想不到后世名满世界的科技奇人还有过军事成就写过军事著述;而这位辛翁呢也绝不简单,从过军旅接受过“梦溪”知识和理念的洗礼,看来竟是一位沈括的半徒半友似的人物。 反正雷三郎是感到相当的幸运了,沈括、沈云、辛翁这样的人物可遇不可求,虽然沈括早已先去,但他可以把目光再放在那《梦溪笔谈》的出生地,扬子江边的镇江。梦溪园还有沈括的家族在哪里,据说其子沈庄也同样是一位善于求知,学问渊博之辈。 当然谈得最多的还是沈云,这辛翁与沈云交情更深,时常用小友、那小子相称。 雷三郎说出了与沈云认识经过,接着取出在身边珍藏多日的那幅黄绢来看,交与辛翁请他指点。 “北渐东迷西分南平?”辛翁看了很久,才慢慢说道:“看起来应该是所谓天下大势箴言一类的吧,这小子有时候是爱琢磨一些花花肠子。虽然一下猜不透全部意义,但仔细思量或可有得。” “雷某之华盛天道早存护国卫家之想,此次来沂水也确有寻求富民强国方略的思考。沈道长此言雷某思之良久终不得其法、得遇辛翁实乃得天托福,还望不吝赐教。” 辛翁审慎的看了雷三郎一眼,忽然问道:“雷圣使收集这些石头必不是随便一想,不知可是有所用意?” 雷三郎看他转移话题,也未着急只是老老实实的回答:“山区闭塞,百姓困苦,但物产丰饶。就说这煤吧,如果能开采出来应用,那不相当于黑金一般?雷某以为以此来造福一方百姓,当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圣使可曾想过,此山野之间草木丛生,寻常百姓家用柴草足够;何况这山民本就居所分散,大量的煤石开采出来恐也未必有使用之处。”辛翁又道。 “此事雷某绝非偶然一想,农有忙闲。农闲之时,山民应也有众多劳力赋闲,再说山里土地贫瘠产出有限,百姓所缺者正是因为没有能拿得出手换银两的产出耳。所产之煤我想可以由道商运出,至少供应周边一些府县还是可能的;另外如果这里还有可用的矿藏,设立一些炼制作坊应该就地也消耗许多,当然这方面需要辛翁这样的行家来指点。如果此事做成,那未来富民一方雷某以为可期。”雷三郎语言诚恳,他继续说道:“辛翁称小可三郎即可,圣使不圣使,其实那只是个称谓,不应在大贤面前胡讲。” 辛翁看了看他,淡淡说:“我听说圣使乃神仙之体,岂可轻言更改。道家讲究避世求仙,何可您雷圣使多言若干强国卫家话语,莫不是对此也曾另有深思?” 雷三郎道:“三郎之所以传道北方,实是对这里形势颇感危险。辽金夏入侵sao扰这里首当其冲,万民生灵涂炭雷某实不忍见。天道也不过是为了在必要时民众抱成团自保而已,某不以朝廷为难,但也不能忍看异族外敌蹂躏我中原故土。故对此多有想法,只是若多头绪不得其法,还望辛翁教我。” 辛翁听了此话,慨然而起说道:“如此看来三郎倒乃真汉子也,请随老朽前堂饮茶一叙如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