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水浒风_232 湖心道场【三章】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32 湖心道场【三章】2 (第1/2页)

    ===========================

    混江龙说的可不是龙,那是一种火yao爆炸装置,大概可算是一种原始的水雷。李俊这个绰号很奇特,不过也大略的表现了这个人物的一些特点。

    他是水军头领,水上的功夫不一般。但说是水雷比较费思量,这个人可不是火爆脾气一点就着,他是个很有琢磨事能力的人;若说是此人身上含有某些隐藏的能量,倒还算是有些道理。

    李俊在许多方面与没遮拦穆弘有些相似,是那种到哪里都吃得开的人;为人豪爽讲义气,容易博得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好感和信赖。有所不同的是,李俊似乎想得更深,目光更远。

    李俊来到中原北部古白洋淀的时候,水面大部分已经封冻。但即使这样这位混江龙还是立刻融入在这里了。

    这个时候的白洋淀,可不是后世那个华北明珠。由于改道的黄河水的注入,古白洋淀的水面广大极了,比水泊梁山八百里水面还要浩大得多。只是这里地处平原洼地,湖面虽然广大,水位却是不深;广大的区域里浅滩遍布芦苇丛生,虽然没有山峰险峻,可那湖里面蜿蜒曲折的水道神秘莫测,比之梁山水泊更是繁复无比,更是个进出两难之所。

    这样的地方当然在湖区里面住人生活也就很是艰难的了,事实上许多年以来,古白洋淀一直是鱼虾水生物世界,百鸟朝凤的天堂,人烟极难在那里定居。

    可是这个问题让李俊解决了。这也是他真正任务所在。在这宋辽大军聚集之地,他必须找一个自己能生存的夹缝,而这个外人畏惧、地形极为繁复的湖淀深处,就成了他所带水军和辽境天道道场的最佳根据地。

    他利用湖水封冻的时机,带手下人乘坐冰橇将湖淀深处地形做了彻底勘察。仅这一项就耗费了一个多月时间,遍访曾经出没湖区的渔人老者确定了数十年内丰水期的最高水位,在湖区里选定了十几个突出水面的高埠作为聚集点,然后以这些定居点为中心划出了十几片水寨范围。他们设计的水寨就像是浮动的码头可随着水面起伏,大量利用了湖区特有的灌木、苇草,重金聘请匠人、劳力,在湖面还在封冻时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蓟州是夔山道教聚集之地,道众甚多影响很深,此时虽然大部已经由辽国占据,但汉文化影响至深。李俊沟通了夔山道教的主事者林灵素借着他们的影响聚集了两千多人的劳作大军。

    辽国建立一百多年,已经由纯粹的游牧社会进入半农耕社会,尤其是在燕云十六州一带,农业已经是正常的主流。

    冬季农闲,大量的平民时间充裕,随着李俊在古白洋淀的天道道场建立,人员越聚越多。他们的工程也没有要停下来的迹象,半年多来一直在建设。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此时不但劳力在增加,从事各种衣食住行服务营生的各色人等也加入进来。由辽地燕云十六州进入的定居者每日都在增加。

    古白洋淀的周边百里原是荒凉地带,这里天高皇帝远,宋辽双方官府势力都达不到这里。李俊开始利用携带的原始资财和后来从梁山、太行道场等地陆续支援过来的钱财起家,埋头搞建设,那钱粮耗费比流水都快。但李俊却不是个小气的人,他不断的向回催要粮饷,每次梁山等地通过渐已成型的道商系统运输过来的人财物,都被他照单收下。补充进来的人立刻进入了建设大军,钱粮几乎很快就被他花的不剩一个铜板。

    雷三郎早就指示过,钱财是死的人脉是活的,只要哪里能够打开局面,那里就要优先支持。李俊的湖心道场虽然距离最远,但也是上报计划最早的,他的雄心勃勃使他们这个发展最艰难的地方,却得到了当时最精良的支持。

    不到半年时间,他的湖心道场十几个聚集点和附属水寨已经建立成型,聚集人员已经近万人。原来的建设大军分成了几股,土木建设队保持在数百人以上,造船作坊建立起来了,钱粮衣物交易市场建立起来了,渔业管理和各种运输、保卫、税收机构都建立起来了,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王国。

    宋辽之间虽然表面交好数十年了,但实际由于早就存在的仇恨,一直也是互不信任,处于一种半战争状态,双方的通商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湖心道场的出现却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枢纽作用,虽然这里交通不便,但是没有双方军队的疯狂劫掠,至少商人的生命安全要有保障的多。货物只要到了这里,就由道场在双方地域里的道众接过去做,少了许多跨越“敌国”做买卖的风险,是以这里渐渐成了双方民间物资交流的集散地。

    他这近万人的居民已经不够使了,商贾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