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湖心道场【三章】2 (第2/2页)
居民仍在不断增加,受限于的还是水寨的建设速度。 他的道众不分属于大宋还是大辽,甚至来说北面辽地来自蓟州、幽州、涿州、莫洲等地的人更多。当然绝大部分是原住的中原汉人,也有少部分契丹人。如果从地理上说,古白洋淀的大部都在辽境,宋军只在西南面遂州之地有一小部分接触。 此地本就人烟稀少,湖淀内部又不是适合长期生长蕃息之地,但这位混江龙在这里建立起了道场之后,反而越现兴旺起来。这个时候他们的大量投入已经开始显露出效益。房子不是白建的,场地不是白给的,而且人员在这里挣钱只要你不走,衣食住行还要很多消费在这里,这就大量回流了资金。渔业和商贾的渐渐发达,税收翻倍的增加,他们的“国库”渐渐充盈,而且也极大的锻炼了混江龙李俊这个“分教长国王”和他手下那帮头领们。 李俊初来北方,手下只有二百余人,头领只是船火儿张横、立地太岁阮小二、出洞蛟童威、翻江春童猛四位。加上原北路先遣队优先调配过来的锦豹子杨林、铁笛仙马麟、金毛狼犬段景住也只有这么几个能拿得出手的管理者,忙的这是脚丫子朝上。后期梁山总部和太行道场陆续为他们补充了一千多人的工匠和平民道众队伍,铁臂膊蔡福、毛头星孔亮和小尉迟孙新、母大虫顾大嫂夫妻几位头领也加入进来。 当然只是这些人还是远远不够的,李俊特别从燕云十六州加入进来的道众中选拔了一些能人参与管理,这才真正缓解了政经治理上的危机。汉人在燕云十六州内的地位低得多,大宋无法收回故土,但在那里已经生活了百多年的汉人仍然认中原为故国,此事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 也正是这个原因,湖心道场这个相对孤立的出现,使得许多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回归故国般的投奔而来,这其中也不乏在辽境失意的下级官吏。
李俊的湖心道场大模样形成后,他立即开始着手建立水军。张横、阮小二、童威、童猛那都是久经考验的水军战将,在他们精心打造下,湖心道场已经有船只二百多只,兵卒一千多人。锦豹子杨林也协助李俊建立了道众步军,人员也有六七百人。 他们这个道场与别处不同,既是个平民组织,也是个武装集团。主要原因是这里并不是大宋的统治范围内,也就没了拥兵自重之嫌。既然是物资集散地,那就要有重兵保卫,李俊充分发挥管理水军的特长,很快把这湖心道场打造成了又一个水泊“山”寨。 水军在他这里实在是意义非凡,宋辽双方本来对这里就无暇管辖,更无大规模的水军能出现在这里。李俊的水军虽然说不上多,但却是力量最强,不但自保无虞还可以让杨林的步军中的小小飞骑队随时出击、进退自如。他这个道场虽然四面环敌,却又是十分的稳固,甚至谁都不愿招惹他。 混江龙李俊接待了雷三郎、卢俊义二位正负首领,向他们作了如上汇报;并带着阮小二、张横、杨林几位在家的头领大礼参拜圣使河北路总管。拜谢他们对湖心道场的大力支援,并有详细述说了除了宋辽官方以外,与周边其他势力的关系。 夔山道教与湖心道场有分有合,并不同心。但李俊深谙此道,他不惜血本为夔山道教提供大量供奉,维持着一种至少表面上同门同宗的联手事态。 宋辽边界的地带有十数股马贼,在周边也是啸聚一方,官军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李俊开始利用自己稳固的后方,出动杨林等好手对他们分化整合,在众多道众提供消息的配合下,众多的马贼已经开始不得不和他们合作。 做到这一点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云州方向的大刀关胜部骑军的长途奔袭配合。早在湖心道场建立之初,李俊颇有眼光的第一时间立即着手建立与关胜部的天讯信鸽联络。虽然他们前出太远,与梁山天讯总部还没能建立起正常的信鸽通信联络,但与关胜军形成的秘密联系却是很成熟了。 听到这点,雷三郎不禁再次打量这个最心仪的梁山水军首领,为他的深谋远虑内心叫好。 现在湖心道场的后盾是朱仝的太行道场、卢俊义建立的真定道场和新近接上头的东面穆弘河东道场。 朱仝、卢俊义两部虽然建立较早,也确实提供过鼎力支持,但毕竟距离还是较为遥远;倒是以后穆弘这里建立妥当后最是近捷,而且有御河、白河水路连接,应该更是一条更大更便利的流通捷径。 不过这条线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河北之熊田虎,穆弘来的方向正是现在田虎部的活动区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