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9章 拨乱反正(中) (第1/2页)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徐渭不由得感叹道。 自从老东家胡宗宪身败名裂之后,徐渭可谓是晚景凄凉,四年前,好不容易被晋王请为幕僚。为了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他就开始不停地游说晋王,造反!并且付诸了实施,勾结各地藩王,拉拢对朝廷不满的人,设计炸开黄河激起民变等等一系列举措,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四年的时间里,终于成功地造成了反。 “是啊,若个书生万户侯?我们读书人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实在是可悲可叹。不过现在好了,徐先生筹划多年的复国计划,终于可以实现了。”另一位同僚说道。 “计划实现?还差得很远,就算是晋王殿下攻入了北京城靖难成功,也还要面对海贼的威胁,这可是大明朝最大的敌人,也是最难战胜的敌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当徐渭为如何对抗华夏帝国而束手无策之际,北京城内的保定帝也是惶惶不可终日。数十万叛军,北京南西北三面门户都被叛党所据,朝廷内人心惶惶,甚至有很多大臣建议南迁避祸。这真是风雨飘摇,一派亡国之象。 八月二十一,盘踞在太原和大同两外的叛军突然开拔出城,向北京的方向进发。保定急召各位大学士和兵部尚书聂豹入宫,商议拒敌之策。 “现在北京城内共有多少驻军?”保定向聂豹问道。 “臣近日统计,京城内有驻军二十四万,不过有三成是老弱残兵,不足一战,而军中粮饷军械严重不足,只怕难以拒敌。” “对上叛军,有几成胜算。”保定更是心惊,诺大一个北京城,才二十四万守军,这实在是少得可怜。要知道,北京城可是帝都,北方最大的城市,有九座城门,二十四万人分到这九座城门,每座城门不足三万守军,而叛军不下五十万人,有十多万是身经百战的大同府边军。这么多叛军死攻一城门,不要说打,挤也能挤进来。 “三成,如果叛军只围不攻的话,我们必败无疑。”说到这,聂豹那张纵横交错的老脸又多了几道深痕。 “才三成?”保定彻底地慌了,这可不是他想听到的。 “圣上,下令迁都吧。”首辅陈谨劝道。 “迁都?迁到哪里?南京吗?难道众位忘了盘踞在大江上的是什么人。”史朝宾提醒道。 “迁都之举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别议为好。一旦朝廷迁都南京,江北半壁尽入敌手,国家再难一统了。”聂豹说道。 “那些就要兵临北京城下的叛军怎么办?他们一旦攻下北京城,圣驾难保。”陈谨反问道。 “朝廷也并不是没有胜算,如能请到外援,平定叛军那是易如反掌。”聂豹平静地说道。 “外援?聂大人说的是海上的那些?他们凭什么会帮咱们。再者说,只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万一对方来了就不走了,朝廷怎么办?”陈谨双目瞪得跟牛眼似的,死死地盯着聂豹看。 “人各有志,夜郎自大者安知鸿鹄之志?陈大人身为朝廷首辅,自然是把华夏中原看得比天还高,人家现在富有四海三洲,疆土是咱们的数十倍,他们能看得上咱们大明这一片叛乱不止,有如鸡肋一般的土地?”聂豹一副平静的样子,根本就不理会陈谨那一脸气急败坏的样子。 “聂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引贼入寇就有理?”陈谨指着对方,半天才说出这一句话来。 “引贼入寇?谁是贼?陈大人请想清楚了再说话,免得祸出口出。人家华夏帝国是宗主国,我们大明朝是藩邦,这一层关系早就定下来了。现在陈大人还骂人家是贼,那我们自己岂不是贼子?”聂豹反驳道。 “你,你...”陈谨气坏了,一口气提不上来,险些晕倒。 “都不要吵了。”保定又是好一阵头痛,按说现在明朝是华夏帝国的属国已经即成事实,不过,朝廷上绝大多数官员的观念还是转变不过来,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这些人以首辅陈谨等人为首。这要是放在平时,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可以激发官员们锐意进取的精神,所以,保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内说一套,对华夏帝国的外交那又是另一套。可是,现在这种里一套外一套的作法,终于出问题了。 如果说明朝是人家华夏帝国的属国,现在有困难了,找对方帮忙也是理所应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