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藏富于民 (第2/2页)
个月是完不成的。 几个月?新闻都成老黄历了。 不过,汉族不愧是世上最聪明的民族,早在几百年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这也让期刊报纸等大发行量的刊物,有了付梓可能。 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活字制版完全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另外,元朝人王祯在印刷技术上又有了另一个贡献,这就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 而刘致远对印刷术并不只是继承,他还大力发展了这一项技术,因为他在几年前就派人把明朝各地的印刷工匠都召集到了一起,就在崇明岛上,成立了一个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出版社。 这个出版社虽然还是草创阶段,以前只是印发一些华夏帝国的律法文书和通行教科书,现在这个有数百熟练工人的出版社,要承接下《民富期刊》的排版和印刷工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出版社的存在,刘致远才敢提出开办期刊这一项划时代的工程。 当然,囿于技术和交通的原因,《民富期刊》还是不能像后世的报纸一样,做到每天出,而且人手一份。所以,刘致远的目标是十天出版一份,尽量刊发一些不易过时而且实用的东西。而这种《民富期刊》不是盈利性的商业期刊,而是免费派发到华夏帝国各地,让地方官员拿来贴到公示栏上,让所有公民都可以免费看到。
另外,由于华夏帝国幅员辽阔,要跑一圈恐怕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民富期刊》现在只是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试点发行。以后经验丰富了,再在埃及、马六甲和北美等地设立出版分社,力求让整个帝国形成一个“一个月邮报圈”,即所有政令,一个月之内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及时看到。 “哎,这日子过得真累。”刘致远好不容易处理完这一天的军政要务,觉得头有点大。 其实,刘致远最烦早朝午朝之类的朝会,在华夏帝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朝会,各种礼仪基本上能简即简。不过,这还是让刘致远觉得事务太多太烦,毕竟帝国的疆域过大,打仗救灾这种事时有发生。他正在考虑着是不会再度放权,除了军权之外,把行政权都暂时归属到各地总督,而他现在只要管好这些总督就行。 “快过年了,你的脾气还是这么冲。”张静妤发现丈夫这几个月来好像是吃了火药一样,特别容易发火。就拿刚才来说,刘致远就把人家李总编大骂了一通,这些都看到了张静妤的眼中,她怀疑是不是明朝的暗杀事件给丈夫带来的心理阴影还没有消除。 “对哦,快过年了,你让手下的人把年终财政总帐整理出来,我过年前要过目。” “知道了,我早就安排人去干了。咱们帝国现在最主要的收入还是关税,而关税的主要征收地也就在这崇明岛和马六甲,只要把这两地的收支情况整理出来,就成了。”确实,华夏帝国虽然建国了,但是税收情况跟以前没建国时没什么不同,财政军政收入以关税为主,并没有对公民直接收过一分钱的税。 这一方面,也是因为世界市场扩大了,仅关税一项收入就足以支撑整个帝国的军政开支,而且还有盈余。另一方面,殖民进程加快的同时,世界各地的财富被定海军直接掠夺,现在国库内黄金存量不下千万两,白银更是过亿。 有这么大的财力当后盾,华夏帝国几十年不征税也没事。既然帝国这么有钱,那就不要再征收那些蝇头小税了,直接藏富于民就好。再说了,关税也是一种流通税,征收关税也就相当于间接地向公民征税了。 另外,无数实践证明,在流通环节中征税,要比在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征税更隐蔽也更得人心。中原政权的统治者,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但要向百姓收田赋,还要收人头税等名目繁多的税,甚至还要强行把百姓征发来充当徭役,这种不把百姓不当人看而当牲畜使唤王朝,有哪一个是长命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