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海上霸主_第230章 议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0章 议和 (第1/2页)

    北京城外,俺答带领的十余万蒙古骑兵破关而入,屯兵于北门外,连营数里。而北京城西,还屯集着十几万的叛军,这支叛军以代王为首,名为“清君侧”,实为造反逼宫。

    三十多万敌人,就在城外虎视眈眈。北京城内,聚集了从各地前来勤王的义军,兵力不下三十万,再加上京城原有上百万住民,按说明朝在兵力上占优,根本不必龟缩于城内。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明朝虽然屯兵五十多万于城内,但是北京城实在是太大,城门众多,一共有九座城门,把这五十多万人分到这九座城门外,每座城门只有不到六万人,兵力还是明显不足。而蒙古的骑兵又非常机动灵活,他们可以集中力量攻击一点,一旦叩开城门,十多万鞑靼就一拥入城,整个北京城就要沦陷。

    而且,屯兵数十万于城内,这些人吃马喂,粮草消耗很大,而城内所剩的粮草并不多,万一敌人围住不走,城内粮草迟早会用完。到那时,北京城内必然内乱大起,城池不攻自破。

    如何守住城池,如何才能破敌之围,兵部尚书聂豹头发都愁白了。

    虽说这也不是北京城第一次被围,但是,这一次比前两次的情况还要严重,因为困城的敌人不旦有蒙古骑兵,还有明朝的叛军,这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只有内忧或者只有外患的情况下,朝廷还能集中力量进行反击,但是这内忧外患一起来的时候,朝廷明显是力不从心,各地方军队又变得人心惶惶,而且大多数地方官员变得摇摆不定,有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投靠了叛军,这让叛军的势力再次坐大。

    朝廷困守城内,越守越困,而叛军在城外,趁机坐大,长此以往,朝廷就变成只有北京城的朝廷。

    俺答的大帐内,几位代王的幕僚来催促俺答加紧派兵死攻北京城。代王早前已经与俺答达成协议,只要俺答助代王攻下北京城,代王继位为帝之后,就下令开放互市。

    其实,俺答汗也不是一个只会打砸抢的莽夫,他也是有一些长远的政治眼光的。现在蒙古族分裂为三部,各部之间相互攻伐,已经无法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所以,杀入中原,恢复蒙元的幻想早就已经破灭。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兵临北京城下,那时他也没有攻城。当时,他出兵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抢东西,二是武力逼迫明朝开放互市贸易。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俺答出兵的初衷还是不改。明蒙之间长期对立,积怨甚深,明朝拒绝与蒙古互市,蒙古牧民得不到汉地的农产品。从1543年开始,俺答汗就用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不断要求明朝开放关市。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复开。这一次他再次举兵来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互市。

    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做买卖,可见明朝的禁市政策已经把人家蒙古人逼上梁山了。

    其实,明朝之所以厉行禁市政策,一方面是出于对蒙古人的仇恨,而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蒙古人并没有明朝需要的东西。蒙古人天天骑马放牧,所出产的商品主要是畜产品:有作为军事物资的战马、作为运输工具的马匹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畜及作为食品的牛羊rou。可是明朝内部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这些东西自己也能生产出来,没有进口的必要。

    蒙古地区迫切需要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明朝虽然产这些东西,但是产量也不算太多,勉强能自给自足,并不能大量用于出口。特别是粮食,明朝虽然是中原的大地主,但是这灾荒连年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一方没有可供进口的东西,另一方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东西,再加上双方平时又不太对眼,互市自然是开不了的。

    明朝不买蒙古人的牛羊,照样能活得好好的,但是蒙古人要是买不到明朝的粮食,布匹,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产品,就等于是被逼上绝路。没吃没穿的蒙古人,肯定也不会让明朝好过,不是出兵攻打边关,就是派人掳掠百姓。

    总之就是一句话: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长此以往,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就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大汗,我觉得还是以和为贵,还是不要再攻城了。”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