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邪:盗墓救世界_第31章 来去自如齐莎莎 暗自揣度姓和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章 来去自如齐莎莎 暗自揣度姓和氏 (第2/3页)

是打着政府的旗号行个人的荣辱之事,而敢于其叫板的盗门如果只是七个柔弱不堪的女子组建又哪有这个能力和胆量?说到底,盗门也好金甲堂也罢,之所以能共存于这个世界,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这两大组织盘根错节,远非我们常人所能想象,要想在他们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咱能做的也就是左右权衡趋利避害了,不然哪天被碾死了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正衡见夏侯水说的认真,不免暗自生疑,心想他如此惧怕金甲堂和盗门这两大势力,于情倒好理解,毕竟他生性胆小怯懦,凡事都谨小慎微。然而自从东陵之行开始直到刚才斩杀了麻脸老太,他又分明被卷进了军统和盗门的种种纷争当中,这与他一向趋利避害的行事风格极不协调,难道真如他先前所言,这一切都是被军统胁迫所致?问题是他既然与盗门一早就有婚约,完全可以投其门下,又何苦做这墙头上的小草,被风吹的左摇右摆惶惶不可终日呢。

    然而这话只在正衡脑中一闪,并不能真的拿去问夏侯水,只是见他如此确定那女孩就是盗门中人,倒有些事情变得容易解释了——女孩之所以被韩四等人抓捕,就是因为她先前在崇岛上偷走了一副铠甲。想来崇岛一别,军统对于失败并不甘心,也不知是用了什么手段竟能将女孩抓住,只不过女孩没有屈从于他们,既然无法从她那里问出铠甲的下落,他们便将其带到了长春交到麻脸老太的手上,希望她凭借巫蛊之术迫使女孩开口,不曾想被自己和夏侯水搅局坏了好事中途把女孩劫走,只不过女孩在醒来后一时还不清楚状况,这才会使用遁地之术暂且逃离了山洞……

    这看似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了,只是女孩这一走也不知去了哪里,万一被军统抓到岂不又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正衡心下着急,可又一时间想不出太好的对策,只好问夏侯水对盗门还有多少了解?先前他曾说他和盗门中最为年轻的女子订有婚约,该不会就是刚才那个女孩吧?

    夏侯水摇摇头说:我只知道盗门向来极其神秘,为首的是人称“战国女侠”的七个女人,分别以战国时七个国家的国号为姓,至于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则鲜有人知,就连我也只知道刚才那个女孩的名字应该是齐莎莎,至于与我订有婚约的到底是不是她,除了咱家老爷子外恐怕就只有盗门的人才清楚了……

    “齐莎莎——齐沙沙!”正衡默念了一遍,“嗯,这名字倒是与她遁地的本事很是相称,只是不知道另外那六个女人到底是谁,以后若是碰到姓‘秦’‘楚’‘燕’‘韩’‘赵’‘魏’的,可要分外留心了,只不过这只是她们的‘姓’而已,未必是她们常用的‘氏’,更别说就算她们用的是真名,茫茫人海想要碰见又谈何容易……”

    夏侯水听正衡说什么“姓”啊“氏”的大惑不解,忙问这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正衡却摇摇头说,现在中国人不太讲究这些了,不过在上古时代,两者可有着很大的区别: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中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就是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现行的姓氏,都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喝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