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_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攻燕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攻燕王 (第2/2页)

术,今日所议之事,虽起于崔善遗表,实在却是一件大政。说穿了,不过王道治天下还是以霸道治天下之争罢了。议题虽稍显宽泛,其要义却不可不察。于今百姓苦于乱世,庶民陷于水火,若不能善定刑律,轻则四方不宁,重则社稷翻覆。刑律定得重了,恐怕百姓黎庶啧有烦言,刑律定得轻了,又恐宵小不畏刑而生乱。义宁元年皇上入长安,约法十二条,死罪唯杀人、劫道、背军、叛逆四者,余并废除。宽则宽矣,毕竟是权宜之计。武德七年在隋律之上增五十三条格,以为唐律。我以为十二章过简而七年律过繁,仅绞刑一项其罪属多达五十条,论其罪断趾或役流均可惩戒,人命关天,死刑之设尤其谨慎。还有rou刑中挞背之刑,我读过孙思邈给我的黄帝一书,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挞其背实伤在肺腑,似这等刑罚,也以去之为佳。总之刑律一节,总以删繁就简、除酷从宽为上!”

    至此李世民的心意已逐渐明了,新皇即将登基,想在民间博一个宽厚爱民的好名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六月以来,宫闱血变,民间早已谣言四起。李承明据潼关,李瑗反幽州,李艺反泾州,李孝常发利州,突厥也南下在即。李世民现在是想以更改刑律来收四海之心,虽说用心不纯,却也是堂皇正大之举。

    李世民缓了口气,道:“此事便议到此处,目下还有一件事情,我思之良久,未得定见,诸卿不妨各抒己见。”

    他顿了顿,道:“我入主东宫已一月有余,父皇数次下旨,要禅位于我。昨日又有旨下,他老人家已经决定,要我在八月初八日登基称帝,他老人家改称太上皇。我实在推辞不掉,只好应允了。原先我为藩王,可以兼领尚书令职衔,如今马上就要即位为君,总不成自己给自己当宰相。说起来,这个位子谁来担当,这可不是个不小的事情。”

    他话音方落,中书令房玄龄率先应道:“尚书令为朝廷首辅,其人总领百官措理朝政,权柄至重,恐非人臣所能轻议。”

    李世民笑了笑,道:“我没那么多忌讳,卿等畅所欲言便是,总要有一个孚众望的来坐这个位子才好!”

    众臣相互看了看,却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尚书令的职位,说起来虽只一个人的事情,然则实际上却远非表面上如此简单。此刻三省官员之中地位最尊崇者便是尚书左仆射萧瑀,出身显贵秉朝多年,素得武德皇帝器重,李世民一为太子便赐其条幅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刻环顾宇内,资历足以出任尚书令的也不过他和裴寂二人而已,裴寂已然加封司空退出政府,萧瑀便成了惟一人选,便是萧瑀自己,也自认此位菲己莫属。只是萧瑀若出任尚书令,水涨船高,封伦势必升任左仆射,空出来一个右仆射的位子自然也要人来填补。不过太子此刻当殿议起此事,似乎不准备按照惯例在在场诸人之中选拔,这一层却又让众臣着实拿不定主意。

    沉寂半晌,接替崔善大理寺卿职务的戴胄突然出言道:“殿下,臣有一言,请陛下雅察。”

    李世民摆了摆手:“但讲不妨。”

    戴胄道:“自武德元年以来,尚书令一职便由殿下任之,殿下由尚书令而储君、马上就又为皇帝,此职现已非人臣可任。臣建议,以恒山王兼领尚书令为佳。”

    李世民哂笑道:“承乾一个八岁的娃儿,怎能当此大任?”

    封伦发言道:“殿下,臣倒是赞同戴公所言,尚书令为百官之首,权力太大,又是殿下龙潜时担任过的职务,易启人臣觊觎大位之心。前朝杨素曾任此职,然其子杨玄感终反,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李世民迟疑了一下,苦笑道:“那总不成便真个让一个八岁的娃娃坐这政事堂的首席?未免太儿戏了吧!”

    赵弘智脆地应道:“恒山王任尚书令,却不能出席政事堂会议,有违国家制度,如此措置不宜。”

    房玄龄又发言道:“殿下,此职既然殿下担过,臣属便应避讳。恒山王虽为日后储君,也不应例外;臣以为视丞相、大将军古例,虚置其衔可也。如此尚书令为殊职,例不轻授,尚书省以左仆射为长即可”

    “尚书令为殊职,例不轻授,尚书省以左仆射为长”李世民默默重复着房玄龄的话,忽然扭过头问萧瑀道:“萧卿以为如何?”

    萧瑀愣了一下,急忙躬身答道:“臣无异议!”

    李世民微微一笑,挺直了腰杆道:“好了,既然如此就这样定了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